罗捷访谈嘉宾
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
“话唠”突然变安静 家长要警惕孩子患精神疾病
一般医学上判断一个小孩有没有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检验,比如说协调性,小孩对环境、对小伙伴和周围人群接触得很好,很协调,那就说明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孩都在一起玩,而他不跟他们一起玩耍,甚至做出一些其他小孩都不做的事情,这就有问题了。小孩在说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情绪和思想是一致的,比如,他在说高兴的事情却在哭,这就不一致了。还有就是本来比较外向的小孩,突然某段时间不说话了,前后判若两人,小孩变化得很快,就说明有问题了。
-
12岁之前是孩子心理教育黄金时期 3岁就要建立规则
最佳时期一般称为黄金时期,又称之为关键期,主要是指小孩懂规矩、懂劳动等一些品行教育养成的时期。老祖宗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看小”就是建立一种规则,一旦规则建立好了,小孩就不会养成一种任性的性格,任性的小孩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痛苦。“七岁看老”主要是指劳动品行的建立时期,劳动对小孩来讲,会促使他面对问题,承受痛苦,包括面对挫折时想办法解决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品质。十二岁之后是变化时期,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所以十二岁之前是一个关键黄金时期。
-
"虎妈猫爸"让孩子产生不确定感 家庭教育应一致
不少人都看了电视剧《虎妈猫爸》,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分析它的问题:虎妈太强势,产生暴力,她要求小孩绝对服从,不尊重小孩,对小孩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个是猫爸,他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尊重,相比之下,这种模式更有助于小孩成长。作为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会影响家庭的失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会对小孩影响很大,小孩会出现一种对问题的不安全和不确定认识,对他以后的心理影响相当大。他总觉得跟人接触就胆小,做事不确定,优柔寡断,因此教育要保证相对一致。
-
爷爷奶奶带娃弊大于利 过分溺爱是最大问题
隔代教育,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一定的经验,有空,有耐心带小孩。而且,由于是自己的孙子或外孙,爱心容易流露。但更多的是不利的一面,老年人带孩子带久了,父母跟孩子的接触较少,会使小孩出现分离性焦虑现象,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其次,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太科学,有些理念比较陈旧,比如棍棒出孝子。还有一点是,爷爷奶奶容易过分地保护、溺爱孙子,这也是最不好的一点。
-
"你笨得像猪一样" 这些话别对孩子说
辱骂,“你笨得像猪一样”,这些话不宜对孩子说。讲寓言故事,“你从小就这样,长大了肯定要成坏人”;此外,威胁如“你再不这样做我就不让你吃饭”;还有使用“必须坐下”等专横、谴责的语言,都是家长应该忌讳的一些语言。
-
主持人:网民朋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新华网重庆频道。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要求中小学校至少配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华网重庆频道特邀请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罗捷,解读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罗捷:大家好!
-
主持人:孩子分为青少年、儿童、婴幼儿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划分是以几岁为标准?
罗捷::婴儿主要是指0-3岁,幼儿3-7岁,7-12岁主要是指小学叫童年时期,儿童,少年时期主要是指12-18岁,主要是指中学时期,18岁之后就是指青年这个范畴了。
-
主持人:在这几个阶段里面,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哪个阶段?
罗捷:最佳时期一般称为黄金时期,又称之为关键期,主要是指小孩懂规矩、懂劳动等一些品行教育比较多一点。老祖宗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看小就是建立一种规则,一旦规则建立好了,小孩就不会养成一种任性的性格,任性的小孩对家长来说是一种痛苦。建立规则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做:一是举止文明,不乱吐口水,不乱解小便;第二是做这个年龄该做的事,比如小孩上幼儿园,这是该做的事情;还有一个是遵守时间,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要有时间规律,在小的时候培养好,还有一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一点了,自己要学会穿衣服,还有就是学会尊重别人,不能任性,不能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吵闹,不对的地方要学会道歉,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要拿要请示别人,或者要征求别人的意见,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等待,等待很重要,家长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这个规则问题。品行教育好了,打下好的基础。
七岁看老主要是指劳动品行,有这个劳动,对小孩来讲他就会面对问题,承受痛苦,包括面对挫折,他会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所谓的劳动品质。十二岁之后是变化时期,家长跟孩子一起成长,所以十二岁之前是一个关键黄金时期。 -
主持人:在婴儿时期孩子也会有心理的危机,在这个阶段孩子最大的心理危机是什么?
罗捷:小孩也有心理活动,遇到问题也会有情绪,比如父母不在身边,他就感觉到分离的焦虑,他会紧张不安。还有跟营养方面有关系的引起的问题,比如缺铁,缺锌,比如异食癖,他会吃一些正常人不吃的东西,在幼儿时期特别多见。还有拔毛发这些都是不良行为,最大的问题主要还是跟父母亲的分离,或者感情被剥夺,比如一个家庭父母闹矛盾,闹离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安全感问题。
-
主持人:有的人可能觉得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什么都不懂,不需要心理教育,您怎么看待这个观念?
罗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小孩也有心理活动,也有一些情绪反应,也有所谓的思想,比如他要一个东西一旦要不到,他就会哭、闹,小孩子也在跟家长做斗争,也在跟家长做博弈,目的就是要征服家长,他要得到东西。但如果说这种品行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任性,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建立的。另外就是有些家长他不懂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所以他也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很大影响,比如家庭不和,对小孩心理健康成长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
主持人:罗院长,就专业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呢?
罗捷:心理健康教育又称为心理素质教育,简称心理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或者孩子,或者教育对象进行心理方面的各个层面的介入,主要目的是促进心理成长和维护心理的健康。作为婴幼儿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让他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当然还包括发展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化,就是他跟社会融入在一起,这都是我们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就涉及到一个成长的问题,所谓的成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成人,一个是成才,成人主要的教育者是家长,主要是跟EQ,情商有关系,成才主要是学校作为一个担当者,主要是指教会孩子的一些知识文化,又称为IQ,就是智商方面的问题,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主持人:近期,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播,引发了网友对孩子教育的思考。在孩子的心理教育中,爸妈是要扮演"虎"还是"猫"的角色,或者说两人分工,一人扮演一个?
罗捷:我们都看了这个电视剧,作为这种教育模式我们分析它的问题,虎妈太强势了,老虎很凶狠,产生暴力,她是要求小孩绝对服从,不尊重小孩,对小孩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个是猫爸,他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和尊重,这种教育的方式要好很多,有助于小孩成长。作为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教育孩子的不一致,会影响家庭的失和,意见不一致很多情况都会出现,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其实家庭教育意见不一致会对小孩影响很大,小孩会出现一种对问题的不安全,不确定,所以对他以后的心理影响是相当大的。他总觉得跟人接触就胆小,做事不确定,优柔寡断,所以教育还是要相对一致一点。现在很多理念出来,对小孩的教育成长主要是指成人不成才的问题,成才主要是学校的责任,成人主要是家庭的责任,一个小孩能够成马能够成鸡,能够行走,成熟了,有本事了飞一次就够了,成龙成凤这个理念太高了,也是不现实的。虎妈或者猫爸两者的教育观点要相对一致去教育小孩,家长意见一致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庭是小孩心理成长当中的第一所学校、第一个课堂,所以家长要学习知识,在有些地方开展家长学校,这种形式很好,家长起码能够懂一点知识,有助于小孩的心理成长。
-
主持人:不少90后已经开始当妈妈了。在带娃和工作中间,部分人可能选择工作,让爷爷奶奶来带娃,这种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没有影响?
罗捷:这主要是隔代教育问题,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奶奶爷爷、外公外婆有一定的经验,第二个毕竟老人有空,所以带小孩相对有耐心,还有一个毕竟是自己的孙子和外孙,爱心容易展现,还有一个利的方面,他毕竟有人生的一些阅历,他可以给小孩灌输一些知识。但是更多的是不利的一面,由于老年人带孩子带久了,父母跟孩子接触很少,就会使小孩出现分离现象,跟父母分离了,他就产生一个分离性焦虑,对小孩性格的成长带来很大影响,不安全感很强烈。
第二个就是老年人很少接受知识教育,教育的方法也不太科学,有些理念也不好,比如棍棒出孝子,这就是不对的,穷养富养都要学会教养,农村很多家长就更没有这方面知识。还有一个毕竟是自己的孙子,隔代亲是很亲的,他就会过分的保护,老年人喜欢静,不喜欢带小孩出去,这也带来一些问题。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溺爱小孩,父母就是一堵墙,孩子有什么问题就找老的求助,溺爱过分了对孩子不好。有一句话就是好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都是被教养出来的。 -
主持人:“心理”教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抽象,不少妈妈不知该如何下手。罗主任,能否教授妈妈们一些小的方法?
罗捷: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作为家长来讲会展现一些情感的智慧来教育自己小孩,有很多手段可以教育,比如表扬,好孩子是被夸出来的,所以表扬和鼓励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第二个置之不理,对小孩无理的要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理睬他,多几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不是想要什么就都可以得到,置之不理,这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不打不骂,但是不理你。第三个手段叫不变应万变,小孩会顺着家长的思路走。还有一个方法是排除在外,有些活动不让你参加,表现好了就让你参加,让他修正某些行为。还有一个就是奖励艺术,奖励小孩可以使一些好的行为得到维护,得到继续。奖励的手段有这样几点,比如物质奖励,金钱,或者玩具给他一个奖励,还有一个社会奖励,比如拥抱一下孩子,语言赞美一下。还有一个活动性奖励,比如出去玩,他想看电视,可以表现好了,就奖励一下。这是奖励艺术。
还可以利用一些图表,比如,学校和幼儿园做的红五星。还要有适度的惩罚,适度的惩罚是可以的,比如剥夺他的某一样东西,或者得到的又要回来,这也是一种惩罚,比如适当的隔离,或者罚站,这都是一种惩罚。还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希望家长能够学会说话的顺序,尤其对小孩一定要懂得说话的顺序,要先肯定,后否定,先表扬后批评,因为小孩也是人,你老是批评他,他就生气,他生气的时候就拒绝一切,否定一切,所以要给孩子开心,逗乐,一般开心他不说打人的话,所以我们常常多表扬小孩他就容易接受你的意见,所以先表扬后批评是很好的方法。还有教小孩放松,比如出去玩耍,深呼吸一下,有助于小孩心理健康。还有一个过渡纠正,对有些小孩的某些行为,对于小孩的某些不好的行为,可以让他一直重复做,做到不想做了,就可以纠正这种行为。
对小孩还有几种诀窍,比如拥抱你的小孩,婴幼儿有一种安全感,拥抱你的小孩是比较好的,叫皮肤饥饿,人都有皮肤欲望,你拥抱他一下,他会得到安全感,会得到鼓励感。第二个信任自己的小孩,他做什么事充分信任他,不信任就会导致小孩对你的不信任,从而对你的某些指示不执行。
还有就是要赞赏和赏识你的小孩,你多说小孩的好处和长处他就会进步。不要产生一些无谓的指责,有一句话叫人生等于痛苦并快乐着,快乐并痛苦着。教育当中一定要贯穿乐与苦的教育问题,挫折需要有一点,比如叫他去劳动,或者做事,可能有些痛苦是自然产生的,给孩子更多的快乐,他有一种享受快乐的过程,给孩子痛苦也会锻炼他的意志力和磨炼。还有鼓励孩子去尝试,生活中的实践是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的,劳动是很重要的,七岁看老,主要就是指的看劳动,所以七岁要让孩子劳动了,他在劳动当中会体验一些痛苦,面对问题,多一个心眼。这就是体验实践生活。还要让孩子获得成功的快乐,多表扬他,小孩喜欢玩沙,或者他这个年龄阶段的某些活动方式,家长和他一起参与,这就是一种分享,孩子跟你在一起有乐趣。还要给孩子一定奖励。 -
主持人:听您这么一说这真是一门特别高深的学问,哪些类型的家长不利于婴幼儿心理成长?
罗捷::目前我们研究总结出来大概有七类家长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第一过于保护,很多小孩的成长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外公外婆对小孩的保护太强大了,过于保护小孩就会使小孩缺乏信心,对批评比较敏感,极度依赖于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第二过度赞美,只有赞美没有批评也是问题,过度赞美就使小孩不能承受失败。还有就是过度放纵,太放任自由也不行,小孩完全不懂规矩也不行。还有过度冷漠,有些家长吵架之后把情绪发泄在小孩身上,小孩不知道人间的温暖,不知道对人的友好。还有过度情绪化,家长一“冒火”就对小孩进行攻击,小孩也会产生焦虑,不知道家长什么时候脸色好看,这对心理成长也是影响。还有过度严厉也不好。还有一个过度批评,小孩几乎没有优点,全部都是不好的,所以小孩就不能成长,管教小孩,教育小孩是一种艺术。
-
主持人:在孩子心理教育中家长有没有最忌讳说的话?
罗捷:辱骂,你笨得像猪一样,这些都是说得比较多的,还有就是讲寓言,你从小就这样,长大了肯定要成坏人,还有一个就是威胁,你再不这样做我就不让你吃饭,还有谴责、专横,“必须坐下”,这种就是专横语言,这是家长比较忌讳的一些语言。
-
主持人:这些话好像平时常常听到家长在说,其实对小孩心理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害。所以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得注意了,这些话千万不能说。婴幼儿阶段,在孩子有哪些表现时,家长应该警惕孩子可能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罗捷:判断一个小孩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学一点心理学知识,一般医学上判断一个小孩有没有问题,从三个方面来检验,比如说协调性,小孩对环境,对小伙伴和周围人群接触得很好,很协调,那他就是正常的。但如果小孩都在一起玩,但是他不跟他们一起玩耍,甚至做出一些其他小孩都不做的事情,这就有问题了。小孩在说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他的情绪和思想是一致的,比如,他在说高兴的事情但是在哭,这就不一致了。还有小孩本来是比较外向的,但是这段时间不说话了,前后判若两人,小孩变化得很快,这就有问题了。小孩出问题,我看到最小的精神病小孩是6岁多就得精神分裂症。所以我们也面临着很多精神疾病问题,小孩的孤独症、自闭症,其实在两、三岁就开始了,还有精神分裂症幼儿也有,情绪不稳定,分裂后焦虑情绪,抑郁和恐惧,还有一个小孩的呆,一般上幼儿园之后家长发现他的智力比一般小孩低很多,所以智力也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就是怪智,即品行问题,12岁之后品行问题也是小孩比较多见的现象,偷东西或者不规矩,把别人东西拿来用,这就是品行问题。
-
主持人:在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家长有哪些补救措施可以采取?
罗捷:主要的建议就是对小孩的心理问题要积极求医,不要忌讳到心理卫生机构,忌讳到医院,现在我们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提醒家长的就是不要乱投医,包括请一些神汉,有些所谓的巫医,这会耽误病情治疗。
-
主持人:婴幼儿时期的心理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主动感,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又该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新华网重庆频道将继续推出系列访谈,敬请关注。谢谢今天罗主任的精彩介绍。
罗捷: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