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6月8日电(邵以南)谈论目前这支博士学历超半数的百人科研团队时,韩恺的口气既自豪又充满期待。
这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明确表示“还有更多”:未来两年,中心力争聚集高水平科研人才400人以上,建立5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孵化50个项目。
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华网发(张坤琨 摄)
2019年4月23日,重庆两江新区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后者将学校最大的综合性外派科研学术机构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分2期建设、每期3年。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的模式,构建“专聘+柔性”人才队伍,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新材料5大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
今年2月,由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牵头打造的汽车毫米波雷达项目正式落地,为无人驾驶车辆提供更灵敏的“嗅觉”。目前,该中心已与长安汽车、红宇精工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10余项科技成果的正在孵化中。
作为重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重要平台,“整合创新要素”一直是两江新区所擅长。公开资料显示,两江新区目前已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9家、入库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科技行业企业数万家、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80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件。
“可以看到他们(两江新区)仍在追加手段。”韩恺说,“布局两江协同创新区就是一个证明。并且,短短1年多时间就能吸引到全球24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入驻园区,不少项目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效率是惊人的。”
效率背后,两江新区围绕产业发展主线,正努力形成一流的“科教创产”融合发展体系。
“这当中,人才始终是先决因素。而营造一个‘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的运行机制、高效的政策措施、创新的引培模式、完善的服务体系。”重庆一些专家表示。“事实上,两江新区已经基本显现出这些特质——毕竟外来机构公开喊出‘属地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拍脑门’的承诺。”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新华网发(张坤琨 摄)
在两江新区,有一支由新区党工委直接领导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来自18个部门和驻区机构。
“一条很重要的遵循就是问题导向。”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皮涛介绍说,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作为辖区规模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两江人力资源公司聚集了160多家知名重点企业,成立“雇主联盟”,定期分析问题,听取企业对人才工作的建议,为制定更“诱人”、更具操作价值的人才政策提供参考。
去年11月,两江新区发布《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修订出台高层次人才、教育优秀人才、卫生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4个人才引进培养配套政策文件,制订《“两江人才”十条》,形成了全新的“1+4”人才政策体系。
为了切实提高这套政策“组合拳”的穿透力,两江新区积极推荐辖区人才申报认定各级各类人才项目。认定的过程并不“奔波”:人才们只需透过“两江人才智慧云”App,就能完成在线注册、政策知晓、申报预约、信息查询等流程。政策兑现方面,当地实行市级优惠政策和新区单独政策“叠加”: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另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220亿元新兴产业基金及7只专业化基金,用来激励人才创新创业。2019年,共兑现人才政策资金1.6亿元。
6月5日,两江新区举办全球“云引才”两江协同创新区专场活动。新华网发(李倩 摄)
6月5日,农历“芒种”。一场别开生面的引才活动,让两江新区在云端“火”了一把。
当天,两江新区举办全球“云引才”首场系列活动,对准了风头正劲的两江协同创新区。
“播下智慧人才的‘种子’,收获智慧之城建设未来‘硕果’。” “新区人才10条实现了院士专家到工匠人才的政策全覆盖,总有一款适合你!”
新区领导班子化身“主播”,透过网络直播互动的方式,面向海内外推介两江新区、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直播中,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4家入驻园区机构代表现身说法,发布人才需求。
“一场‘云引才’,干货十足、诚意满满,总的来看呈现出4大亮点。”两江新区组织人事部部长邓军事后总结说。
——参与单位质量优。30家参与活动的用人单位均为新区引进的重点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直属国企等优质单位,包括12所科研院所、17个博士后工作站、1家直属国企。
——人才需求数量大。活动共发布1621个优质岗位,既有入驻新区后首次规模引才的单位,更有一次性放出200多个岗位的“大手笔”。
——岗位技术含量高。涉及大数据工程师、汽车信息安全高级工程师、通信终端硬件工程师、数字芯片总体设计、系统架构师、机械结构工程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专业研发人才占比超过半数。
——薪酬福利待遇佳。企业普遍都开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薪酬待遇,提供了年薪超60万元的岗位300余个,超20万元的岗位800余个,超10万元的岗位1000余个。
引智聚才,这并非两江新区第一次“云上作业”。
2月22日,在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的大背景下,2020“百万英才兴重庆”引才活动以在线的方式启动。
对此,两江新区果断在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开设“百万英才兴重庆”两江云聘会专场,将辖区企业发布在不同渠道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集中展示,并携手成都天府新区云平台同台揽才,推动成渝两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两江新区还专门制定了激励政策,对为辖区重点企业成功引进符合条件人才的人力资源机构,在市级补助的服务补贴基础上,从新区人才专项资金中叠加补贴。
“可谓立竿见影。活动上线仅半个月,就邀请到200余家重点企业参与,发布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2000余个,吸引到近万名人才竞聘。”邓军表示,特殊时期,更需要创新引才模式,充分整合线下功能,搭建线上聚才平台,拓展引才路径。
“两江英才荟”服务大厅。新华网发(王丹 摄)
中国科协授予“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人社部支持设立“两江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欧美同学会设立“两江新区留学报国基地”,重庆市人社局支持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两江新区并不缺少专业的人才培育和服务平台。
“缺的是具有整合效应的载体。以品牌育才、用服务留才,才能让人才愿意扎根两江干事创业。”皮涛说。为此,两江新区自2019年初便开始酝酿一个“人才与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
今年5月6日,两江新区政务大厅7楼。
随着面积约1100平方米、涵盖5个功能分区的场地对外开放,“两江英才荟”线下平台正式宣告投用。这个全新的人才服务品牌阵地,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联合运行”模式,常态化开展人才培育活动,提供人才市场化服务,并以辖区内党群服务中心为站点,形成了“一平台+多点式”的服务布局,“服务专员+部门联络员+单位联络员”的服务机制。
具体而言,英才服务厅,设有人才服务专窗和自助查询区,可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科技服务等8大类17小项服务,为社会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集体户口挂靠等服务;
两江英才榜,全方位展示两江新区人才工作体系,优秀创新创业成果;
英才会客室落地了两江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舒小红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专家人才可在轻松的氛围下,一边品茶一边交流;
可容纳近100人左右的英才路演厅,主要用于开展人才招聘对接、人才提升培训、人才创业论坛讲座等活动;
“英才面对面”板块则通过市场化方式运营,不仅能提供中介、法务、会计等市场化服务,还能举办人才沙龙交流等活动,为初创人才提供免费的过渡工位。
这个集人才引育和“双创”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平台,还将触角延伸到了线上。据了解,透过“才聚两江”微信公众号,企业和人才可获取在线授课、课程交流、政策答疑等服务;在线提交服务需求,“不见面”即可享受项目申报、政策匹配、政策兑现、职称评审、就医、户籍等“8+1”绿色通道服务。
两江人才发展大数据看板。新华网发(王丹 摄)
在两江新区,人才工作正借助大数据智能化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2019年10月-12月,两江新区在全市先行先试,率先提出并启动产业与人才数据摸底、数据分析、数据预判一体化的“两江新区人才发展大数据平台”,重点解决人才工作中产业人才数量不实、分布结构不明、企业需求不清、帮助决策不力等问题。
据介绍,该平台选取了税收总额占辖区80%以上的3000余家重点企业作为样本,整合区内各部门、街道及园区的数据资源,展开人才状况调研和数据采集盘点。人才数据采集对象,涵盖企业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
由此,两江新区形成了完整规范、便于应用的重点产业人才资源数据库;同期开发建设人才数据采集、数据库管理、统计分析等子系统,在初步掌握重点产业人才供给、流动现状的同时,依托政务网在全区范围内实现数据共享。在“两江英才荟”部署“人才发展大数据看板”,对外发布展示相关情况。今年1月,该项目获得了重庆市委人才办、重庆市科技局的“人才工作省部级重点课题”立项。
“两江新区正在加速建设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智慧之城,打造内陆开放重要门户。”
皮涛表示,人才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但优化人才生态终究是一道长远的动态命题。我们要努力做的,就是始终保持创新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