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将于8月23日至25日在重庆举行。智博会的举办,将促进人工智能创新要素在西部形成聚集,带动西部大开发,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华网将连续推出“‘智’在重庆”系列报道,分别从智能产业、平台布局、基础设施、智能应用、关键技术等角度,探析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现状。本期关注重庆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的智力支持。
重庆大学教授廖晓峰正在办公室批改论文。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8月8日电(韩梦霖)走进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廖晓峰教授的办公室,你很难想象这是属于一位研究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学者。房间里只有一张简单的办公桌和电脑,到处堆放着论文、期刊杂志,这就是廖晓峰经常一待就是12个小时的地方。
作为人工智能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可以模拟人脑对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实现高级机器学习和联想记忆等类脑智能计算。
在今年7月揭晓的2017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廖晓峰团队主持完成的项目“人工神经网络稳定性与分岔及其应用”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奖。
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举办,届时微软、甲骨文、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科大讯飞等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巨头都会参展。除此之外,云从科技、海云数据、誉存科技、盼达用车等一批重庆本地企业也会亮相智博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他们正在迎头赶上。
今年6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支持重庆发挥自身优势,务实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重庆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高地和产业应用的发展的基地。”
作为支撑全球范围深层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无疑是站在塔尖上的“科学明珠”。但在这颗明珠发出炫丽光芒的背后,是一大批来自基层的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长期坚持和付出。
作为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廖晓峰,只要没出差,他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据他回忆,“在50岁之前加班到12点是家常便饭。”
廖晓峰带领的项目组十余年来发表SCI论文150多篇,团队研究水平排名全球第12位,第一完成人在人工神经网络研究领域的论文他引全球排名第3位。
目前廖晓峰的研究成果已经用于环境监测、自动学习等领域,为多家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杨新民在推算数学公式。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智能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而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正面临巨大人才缺口。
新华网注意到,重庆市内各高校从今年开始纷纷优化专业结构,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软件等学院和专业,系统性培养社会急需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协同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7年,重庆理工大学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今年6月与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联合组建“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重庆邮电大学今年新增的专业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录取最低分数线超出今年重庆的理科一本线近60分。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更离不开基础研究方面的积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获得2017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的杨新民教授,就是一位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耕耘了三十年的科研工作者。
杨新民研究的领域是运筹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注重基础学科的支撑,数学建模、算法,正是运筹学的专长。”他意识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相关的基础研究应该及时跟上。
杨新民认为,国内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近年两年才开始招生,这批学生要4年后才能毕业,面对巨大的人才缺口,远水解不了近渴。
于是,杨新民与他的团队一起,从去年开始在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中遴选一部分人,开设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让这批学生用一年多的时间掌握相关的知识能力,以应对人才的短缺。
“去年暑假一个多月,我与我的团队没有休息一天,一起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课”。杨新民说。
针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杨新民还向教育部提出建议,希望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大学教师进行培训、为数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大学生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课程。
由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安检人脸识别辅助验证系统”已在国内数十家机场应用。新华网 张免 摄
目前,重庆的一些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校企合作,培育大数据智能化人才。今年6月,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签约,三方将在重庆共同打造融智讯飞人工智能学院、甲骨文大数据学院,共建大数据智能化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
此外,重庆大学也与阿里巴巴和惠科集团达成了人才培养协议,共建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计划5年内为重庆输送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领域专业人才1500人。
除了本地培养,重庆还通过引进高端创新资源的方式来弥补智能化发展的“智力短板”。
2017年底,重庆市启动专项行动,以智能化为引领、人工智能为核心,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全面开展技术研发、智力支持、成果转化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等合作。
世界级研究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将与重庆市共建鲁汶大学重庆智能化高端研发平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UCLA-ITA)将在永川参与共建重庆-UCLA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
不止国外高校,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等在去年底也与重庆签订了全面创新战略合作协议。
重庆还通过与“国家队”携手办学的方式培养智能化人才——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政府携手创立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计划组建人工智能学院等二级学院;6月21日,中国工程院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该研究院将聚焦智能化领域,如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和智能制造等,帮助重庆发掘培养人才。
为智能化转型“聚智”,重庆正在大步流星地往前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