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文化+”: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新钥匙

" 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乡村振兴,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

阅读全文
作者:韩梦霖

    近年来,南岸区推进特色民宿与农业休闲观光融合发展,“鉴宽山房”是南山上涌现出的一批特色民宿之一。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12月21日(韩梦霖)位于重庆市南山风景区内的南山街道放牛坪,原本是南山深处一片僻静的乡村,这里植被丰厚、森林繁茂,只有一条可以通车的蜿蜒小路连接着外界。如今,“放牛坪”这个地方在重庆的名气越来越大,被森林掩映的小路上,驱车而来的人络绎于途。

    一切皆因近年来路边建起的一所民宿而起。

    2009年,重庆本地画家王文亮在一次写生中路过此地,他被放牛坪一片大约5亩左右的香樟林深深吸引,“在这里辟一处天地,造一所院落,唤三五好友,喝茶聊天岂不快哉?”这样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2016年6月,一家叫做“鉴宽山房”的民宿在放牛坪开始试运营,房东正是王文亮,他将香樟林旁旁边一间闲置的土坯农房买下,改建成一座有13个房间的民宿院落。“鉴宽山房” 依山而建,拾阶而下,两边错落树桩、闲舍、池塘,站在房间推窗而望,俯仰之间皆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

    民宿被认为是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文化人出身的王文亮告诉新华网,在打造这座民宿时,他用了很多心思将文创元素融入到山房的设计中,把艺术美与人的功能需求融合到一起。

    “我们希望通过鉴宽传递一种更美好的生活理念,在这里停留几个小时,收获一种高于生活的美好。” 王文亮说。

    为了体现回归自然的理念,房间内很多摆设、物件都是他就地取材亲手打磨出来,在房间里可以看到带着年轮的木墩、废弃多年的树根,一截树枝、一段原木,随手一摆就成了支架、衣架。房间的墙上挂着王文亮自己画的油画,每个房间都有一个文艺的名字,如“一方”“霜月”“山语”“时兮”。

    为了让文创的味道更浓,在“鉴宽山房”还经常举办古琴、茶艺、花道、书画等交流活动,随着山房在网络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里已经成了不少歌手、画家、手工爱好者等文化人小圈子的艺术交流空间。

    王文亮透露,今后还计划打造一个社区文化中心,定期举办电影放映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把文化、艺术等现代文明传递给当地百姓。

    尽管运营时间不长,但如今“鉴宽山房”已经在重庆小有名气,房间经常要提前几天才能订到。在“鉴宽山房”的带动效应下,目前仅放牛坪一带就有十多家民宿在营业。

    “以前村里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如今随着民宿生意的发展,给更多年轻人提供了回到村里的就业机会,比如我们的服务人员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王文亮表示。

    “民宿业是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结合的一种富民裕民新业态,将文化产业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为建设美丽乡村找到了新路子。”南岸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认为。

    近年来,南岸区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深度挖掘和开发文化元素,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打造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

    图为南山盆景交易展示中心的盆景造型,南山盆景蟠扎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华网 韩梦霖 摄

    在离放牛坪不远的南山街道双龙村,是一座隐匿在深山的文艺村落。

    而双龙村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重庆第一盆景村”。

    通往南山植物园的公路旁,有一座免费开放的“乡村公园”,里面摆满了各式虬曲多姿的盆景,与白墙红瓦相映成趣。这里就是双龙村打造的“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中心”,由于离南山植物园很近,吸引了不少路过的人进园游览,欣赏盆景文化之美。

    双龙村种植盆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主要分为树桩盆景、水旱盆景和山水盆景三类,2011年南山盆景蟠扎技艺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村民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抱团经营,花卉种植及树桩盆景制作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南山街道双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庆介绍,双龙村区域面积约4平方公里,花木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村里540户居民就有130户从事盆景种植,全村有35个比较成规模的盆景园。

    双龙村的村民廖厚伟,以前在外务工,每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后来,他回到村里在自家搞起了盆景院子,种植的盆景除了卖给花市门面外,有时还可以接到一些园林工程的项目,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能到50万以上。

    在双龙村,一盆精品南山杜鹃盆景能卖到30万元左右,种植大户的收入一年能轻松上百万,去年全村收入3000多万元,其中盆景销售就有2000多万元。

    韩庆告诉新华网,“通过发展盆景种植,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种植盆景的家庭几乎家家都买了轿车,住着新盖起的小‘别墅’。”

    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品,既要具有画境美,更要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据韩庆介绍,为了让村民种植的盆景在意境、文化上得到提升,双龙村专门成立了南山街道双龙村盆景行业协会,并邀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担任协会的顾问,目前村里盆景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5名。

    双龙村除了每年组织盆景种植户现场授课,2016年还举办了首届南山地区非物传承盆景展,吸引到大量游客和业界同行参观。

    “为了加强盆景艺术的交流,村里还出资一部分补贴给种植户,让他们每年到云南、贵州等地参加展览,开拓视野”,韩庆告诉新华网。

黄桷垭油画村A展厅。新华网 发 南山街道文化中心 供图

    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发掘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把乡村生态环境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基础相结合,正在成为南岸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南山上的黄桷垭,在重庆的知名度非常高,这里有老君洞、文峰塔、黄桷古道、一棵树观景台、三毛故居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30多年前,黄桷垭的农民油画曾登上过中国最高艺术殿堂的展厅。

    改革开放后,黄桷垭镇的农民油画作为新生事物蓬勃兴起,创作人员一度达30多人。那时候,他们周一到周五干活、打工,周六周日画画,用油画反映真实的农村面貌。

    梁昌华是这批最早的农民油画家之一,90年代他从重庆綦江到黄桷垭,一边打工,一边学油画。1994年,这群农民的油画被邀请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次展览让我真正走上画画的道路,并一直坚持到现在”,梁昌华说,他现在已经是中国国画院的专职画家,成为了国家二级美术师。

    今年45岁的黄富春是黄桷垭泉水村人,仅仅是小学文化程度,1992年,报名进入了黄桷垭油画村,成为农民学员之一。据他回忆,当年画布是自制的,他们想尽办法爬上各种山头写生创作,很多作品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当年,他的一副《涂山湖》被当时的媒体评为中国西南农村的“清明上河图”,如今,已经是广告业主的黄富春,成为了村里的常驻画家,一有空就到工作室画画,用画笔展现重庆农村的现代之美。

    据南山街道文化中心主任涂金文介绍,后因多种原因,黄桷垭农民油画后继乏人,一度没落。2013年,在南岸区文化委、南岸区文联等部门的支持下,南山街道文化中心重新组建成立了黄桷垭油画村,并多次在市内举办油画展。

    为了与南山旅游结合打造南山艺术氛围,2017年,南山街道投入50余万元,对南山文化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建成约300平方米的展厅,为油画村画家搭建展示和交易画作的平台,这也是目前重庆市内首个街镇系统筹建的专业美术展示厅。

    据涂金文介绍,目前,黄桷垭油画村已吸引19名常驻艺术家和30余名客座友援画家在此从事艺术创作及写生活动,今后不仅将打造成为南山旅游新景观和特色文化品牌,还将方便南山片区10万群众就近欣赏艺术展览的需求。

    南岸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旅游,打造精品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振兴。(完)

  • 如今“鉴宽山房”已经在重庆小有名气。在“鉴宽山房”的带动效应下,目前仅放牛坪一带已经有十多家民宿在营业。
  • 为了让村民种植的盆景在意境、文化上得到提升,双龙村专门成立了南山街道双龙村盆景行业协会,并邀请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担任盆景协会的顾问,目前村里盆景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就有5名。
  • 把乡村生态环境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基础相结合,正在成为南岸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菜单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