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向功能已呈现出来。
“核心素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个重要命题展开,具体到各地区、各学校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周迎春,男,汉族,1972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教育管理硕士,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重庆八中校长。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参与教材修订,主编或参编奥赛教程及教辅资料10余部。主持重庆市社科课题一项,主研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项,其中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重庆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研究”,成果获一等奖。撰写论文公开发表5篇,全国一等奖2篇,市一等奖3篇。获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一等奖,获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多人获全国一等奖。指导学生3人入选国家集训队,10余人进入国家冬令营,数十人获省级赛区一等奖。
观点 |
创新课程内容与形式 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落实核心素养,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从学校层面,思考整个学校的课程架构,同时让每个老师不但要知晓什么叫核心素养,关键把核心素养怎么整合到日常课堂和学科教学当中去,变成教学行为去落实和执行。核心素养在学校和教师那里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的具体内容。 |
观点 |
准确定位教育教学目标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
教师要懂得核心素养是什么,除此之外,特别是要有跨学科、单元整合的思想和相应的设计能力。另外,转变知识学习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要让知识学习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协作的连接。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批判性地筛选与接受,倡导学生深度学习,把知识学习变成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观点 |
立足教育本身 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提质的重要环节 |
从当初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正是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是为了改变教育领域内存在的“唯分数论”现象。可以说,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也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
观点 |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目标的需要 |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发展、引领发展的高素质公民,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核心素养的提出其实是对未来公民的定位。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所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新华访谈。去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发展的导向功能已呈现出来。“核心素养”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两个重要命题展开,具体到各地区、各学校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地,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当下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今天,我们邀请到来自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长周迎春周校长作客新华访谈,将和我们分享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首先欢迎周校长,周校长您好!
你好,主持人,各位网友好!
当前,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去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框架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维度,定义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想问一下周校长,在您看来,“核心素养”为何会在近年提出,而不是之前或者在之后提出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更是面向未来的一个需求。首先,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变革的高素质未来公民的需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发展、引领发展的高素质公民,这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核心素养的提出其实是对未来公民的定位。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所言,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些素养和能力首先在家庭和学校里培养,随后在一生中逐步完善。所以,核心素养的提出,其实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的目标,让学生在未来能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发展,担当起时代变革的重任。
第二从教育本身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提质的重要环节。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这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也是我国课程发展的必然追求。“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校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的信号,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课程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回顾我们的教育发展,其实它就是一个探索、变革、发展的连续过程。从我们当初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到后来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今天的“核心素养”,正是我们的教育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是为了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可以说,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也正是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据我所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如何解决教育者最关心的落实问题,当前仍然面临不少难点,还需要很多探索。有观点认为,核心素养的落实,主体在教师,关键更在校长。请问您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其实表达了核心素养怎么落地的问题。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发展的总目标,只是一个范畴,可以说是一个“纲”,常言道“纲举目张”,现在“纲”已形成,目能否张,或者说,核心素养落地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在于教师。
“目”是什么?目是各阶段的学科课程、学生活动。因此作为学校,需要的是将“核心素养”落地为具体的课程、课堂、学校环境、学生活动、评价标准等,这其实就是学校的文化,是学校的责任,当然也是校长的担当,是校长必须思考的顶层设计。学校有了规划,有了设计,具体的实施当然只有依靠教师,依靠他们将这些纲领性的内容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这就是说,学校要有顶层设计,还要培训教师、评价教学、引领教学,这样教师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落实核心素养作为自己的具体行为。
是的,对于落实“核心素养”,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就是要把“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据我所知,重庆八中曾多次获得市教育教学科研优秀奖,是全市唯一连续数年获重庆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的学校。那么,从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教师教学怎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学校来讲,如果要让学校或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工作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是准确定位教育教学目标。我记得钟启泉先生曾经有一个说法: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等。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判断,并且需要通过记录、概括、说明、论述、讨论之类的学习活动来进行呈现。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的学科教学指向学生学会思考的“协同”、“沟通”、“表现”等活动,而不再局限于“读、写、算”等基本的训练。
二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懂得核心素养是什么,这很重要,除此之外,特别是要有跨学科、单元整合的思想和相应的设计能力。转变知识学习方式是素养发展的前提,要让知识学习过程实现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协作的连接。要让学生学会选择,批判性地筛选与接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关于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我们不是简单的禁用,而是教会学生怎么合理使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用哪些信息,什么时候屏蔽,让学生学会这些东西。)倡导学生深度学习,把知识学习变成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提出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层学习”的“三深”课改路径,去更好地践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工作。
刚才周校长提到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把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师、学生的骨髓当中,让他们是授人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不是简单的判断工作。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了解到重庆八中已经形成了“行动德育,活动育人”的德育特色,可以说各项活动也是非常丰富的。那么我们的“德育活动”,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它们培养了学生哪些品质?
在德育这个板块,我们是这样思考的。有人认为我国“核心素养”及其形成的概念框架或许可以设想成由四层构成的同心圆结构,其中核心层就是价值形成,知识、技能是受制于价值观的。所谓“价值观”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由信念、态度、行为等塑造而成。因此,诸如信仰、责任、尊重、宽容、诚实、协作等价值的形成,应当置于“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
既然如此,我们认为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德育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关于学生的价值观的引领和形成。这也是我们学校所倡导“行动德育、活动育人”的追求。我以为这是更广义的“德育活动”。狭义概念上来讲,有很多活动,渗透到班主任每天的教育活动,到每一周的班会、大型集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引领,是一些常态的形式。另外,大型例行的德育活动,比如每年学校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节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在活动中学生在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实践等方面实现更好发展,这也实现学生更好的自主方面,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第二个方面“自主发展”很好契合在一起。
刚才提到学校在各类丰富活动当中培养甚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每年都会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以及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等相关的活动,在很大层面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这在学业负担繁重的中学阶段,请问学校坚持这一做法的原因与动力何在呢?
我校的发展有一个自己的定位,一定是长远和现实相结合,不管是我们哪一个板块的工作都有这样一个定位。如果我们没有长远的价值追求,这个学校一定走不远、走不高。但是如果离开了现实社会、学生、家长、老百姓的评价,我们也前行艰难。怎么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有下面三方面想法:一是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的变革是学校的责任。换句话说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面对未来公民的要求,核心素养提出来了,学校有这样的责任、担当积极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的教育由原来的“知识立意”变革为“育人立意”,真正过渡到了更多关注人,这是时代赋予教育、赋予学校的要求,重庆八中有责任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呼应时代的变革。
二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是我们办学的追求。学生在八中学习是三年或者是六年,始终是阶段性的,怎么把这阶段性的三年或者六年的培养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结合起来,让学生终身发展,在未来的时代能幸福生活,能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这是学校培养人的目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与我们的这一追求一致的。三是要考虑高品位发展的未来。重庆八中是一个高品位的学校,不仅是升学、分数。我们要通过我们的教育实现学生更多元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
其实我们了解到,周校长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重庆八中要大力实施“教改提质,全面育人”的课程改革,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为此,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校园文化,注重从学生的个性需求出发。那么相应地来看,从真正关注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发,我们的课程体系还将有哪些改革与创新?
重庆八中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育人的价值追求,实施学生的自主发展模式。而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为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已经提出的“四类”课程体系,创造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的资源条件,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课程支持。八中的四类课程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夯实必修课,落实必选课,丰富自选课,创新活动课”,除国家课程外,学校积极开设100多门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需要,既为学生建构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作铺垫。
特别说明下在我校“博雅、卓越”理念倡导下开设的校本必选课。我们必选课有两个门类:一是把我们的必修课程校本化,比如说艺术课、体育课、科技课是必修课,但不是每个学生学的内容都一样,是根据自己已有的基础和兴趣爱好进行选项上课。
可以自主选择的。
另外,针对学生终身发展需要,我们校本的必选课,结合学科特点,在理科综合学科开设了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实践能力;文综的政治历史开设时事评论课,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有机会洞察社会,学会思考,从而有更好的社会担当。为了让学生更长远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有海量阅读课程,我们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都有阅读课程,我们想要让我们八中的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积累和沉淀,为后续发展积蓄能量。
二是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机会。通过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研学活动等,让学生开展社会调研、问题研究、角色担当等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中锻造学生的素质。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包括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社团节、阅读沙龙等活动。为了更好地锻造学生的基本素质,学校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都交给学生自主筹办,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活的主人,努力把校园建设成为学生智慧和素质发展的大舞台。
三是有很多素质很好、潜质很好的学生,我们引领学生开展学术性研究活动,实现基于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提升的全面素质培养,支持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充分利用八中科协,包括与高校合作的雏鹰计划、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研究等活动,组建学生学术研究指导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也让一部分学生率先在这个板块能够凸显出来。
刚才周校长和我们非常详细讲到重庆八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的相关内容。其实可以发现,虽然说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但是重庆八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和创新,是随着不同的教育时代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的教学教育工作当中。虽然说是这样,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去年9月整个核心素养的提出,其实不仅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包括很多学校也在研究校本化核心素养的问题。想问一下周校长,结合重庆八中的实际,谈一谈如何更好、更全面的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或者面临怎样的困难,如何解决呢?
关于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包含核心素养的落地,这方面其实早就融入了我们很多工作当中,只是原来没有以这样的概念提出来,没有这样一个范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进一步思考怎么做得更好,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特别是保证学校课程与学科课程实实在在的落实核心素养。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让核心素养成为一句空话、成为口号,它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核心素养一学校课程—学科素养一单元设计一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思考学校课程所要保障的“学力”内涵,同时思考学校课程应有怎样的整体结构。从学校层面思考整个学校的课程架构,怎么更好落实核心素养,同时我们也让每个老师不但要知晓什么叫核心素养,关键把核心素养怎么整合到我们日常课堂当中去,整合到我们日常的学科教学当中去,变成教学行为去落实和执行。
二是如何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行为。刚才我讲到了,核心素养在学校和教师这里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的具体内容。这里的“问题情境”既体现在课程中,更体现在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行为里。三是让核心素养更好落地或者让很多改革有力向前推动,个人认为核心是评价问题,那就是要建立评价标准,因为评价就是导向,所以现在正在着力建立一个尽可能科学的评价标准,引导我们的学校包括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有自觉的行为,有系统的思考和作用。
是的,如何促进核心素养落地,使学生在身体、智力、道德、思维、精神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实现全人教育?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一项重要命题。今天非常感谢周校长与大家分享核心素养背景下,重庆八中在探索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内容。我们相信对于核心素养的切实落地任重而道远,意义重大。所以再次感谢周校长作客新华访谈,也感谢网民朋友的关注,下期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