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巫山县人民医院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医院肌理,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大党建”工作格局、培育独具特色的院内文化、实施精准的“人才树”培育工程,有效激发了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走出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巫山县人民医院外景。
筑牢组织根基,构建“大党建”格局
走进巫山县人民医院,党建文化墙上一幅幅历史照片与一项项支部活动成果交替呈现,吸引着过往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目光。“今年是医院‘大党建’规划中的‘聚力融合发展年’,我们正在通过文化阵地,生动展现党建与业务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历程。”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此为缩影,该院系统性构建的“大党建”工作格局正迎来关键阶段。自2019年启动“基础建设年”以来,巫山县人民医院以一年一主题的方式,层层递进铺开党建蓝图。“从品牌建设、提质增速,到如今的聚力融合,每一步都瞄准一个核心目标:让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该负责人补充道。
在这一蓝图指引下,巫山县人民医院在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科室,坚持应建尽建原则完成支部改选,将党建工作链条延伸到每个科室。目前,该院共建立21个党支部,各支部在“一支一特”理念指导下,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党建模式。面向“聚力融合发展年”,该院正着力推动这些分散的特色优势,在服务患者、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中心工作中交织汇聚,形成更强合力。
厚植文化沃土,激活“红色引擎”动能
在筑牢组织根基的同时,巫山县人民医院更将党建工作的触角延伸至文化层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我们深入挖掘院史中的红色基因,”该院党委工作人员介绍,“医院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抗战时期的‘巫山县空袭救护队’,老一辈共产党员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该院以此为核心打造党建文化长廊、荣誉室等,让“红色文化”成为激励全院员工无私奉献、廉洁行医的力量源泉。
同时,“志愿文化”在医院蔚然成风。从日常工作的默默坚守,到对口支援的倾力奉献,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涌现出如“康复一人 幸福一家”党员志愿服务队这样获得“市级党员志愿服务队”称号的优秀典型。如今,这种精神已融入日常服务的方方面面,从常态化的门诊导诊、社区健康宣教,到创新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志愿服务的旗帜在每一个被需要的角落飘扬。
“我们以行政第三党支部、公卫联合党支部为试点,持续培育和推广志愿文化,”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例如,我们的‘延续护理’服务已为众多失能、老年患者提供了40余次上门服务,出院患者随访率达到100%,切实将关爱延伸到家庭。”此外,该院还通过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推行无节假日门诊等举措,不断丰富服务内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创新育人机制,锻造德才兼备“人才树”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巫山县人民医院创新实施“基底—树干—树冠”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将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这套体系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进行精准培育,”该院相关负责人阐释道,“‘基底’面向普通党员,筑牢终身学习和职业素养根基;‘树干’聚焦技术骨干党员,实施助推计划,强化中坚力量;‘树冠’则瞄准学科带头人党员,选拔‘红色基因传承人’,严把政治素养和能力业绩关。”这项“人才树”工程旨在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队伍。
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潘峰的成长历程是这一体系成效的生动注脚。从扎根县域夯实“基底”,到被选派至上级医院进行“树干”阶段的专科强化,再到奔赴华西医院等顶尖学府攀登“树冠”,潘峰最终成长为能独立完成复杂介入手术的技术骨干和市级青年委员。他的成长,清晰地展现了该院人才培养路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党建工作的扎实成效,直接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十四五”期间,该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优化,药耗占比下降,收支结构更加合理。核心诊疗数据同样亮眼:门急诊人次、出院患者数量、三四级手术占比、介入手术量等关键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诊疗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满意度超过97%。
展望未来,该院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创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为牵引,努力将医院建设成为渝东库区一流的集医疗、预防、保健、急救、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为守护人民健康书写新的时代篇章。”(余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