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日通过义诊、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乳腺癌“防筛诊治康”全流程管理知识,提升市民防治意识。

活动现场。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曾晓华指出,除遗传因素外,具有“一早(初潮早于12岁)、一晚(生育晚于40岁)、两大(压力大、饮酒吸烟瘾大)”特征的女性,属于乳腺癌高危人群。他强调,乳腺癌是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筛查可降低发病风险。
曾晓华介绍,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对于早期诊断并接受正规治疗者,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但若初治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生存率将下降。因此,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除遗传因素外,初潮早、生育哺乳晚、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饮酒、缺乏锻炼、体重超标、长期使用雌激素或避孕药等,均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主任曾晓华。
曾晓华建议女性通过自我检查与定期筛查相结合的方式预防乳腺癌。每月一次自检应在月经后1-2周进行,绝经女性可选择每月固定时间。自检包括观察乳房外形、皮肤变化、乳头溢液,以及指腹触诊,注意避免暴力挤压。
定期筛查方面,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钼靶等)早期发现乳腺癌。一般人群建议40岁后每1-2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则推荐结合乳腺彩超。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基因突变者)应将筛查年龄提前至35岁,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每年一次钼靶检查,必要时需做MRI。
乳腺癌康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防治月期间,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举行了第一届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理论及实操培训班,全力提升乳腺癌全程照护水平,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活动现场。
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房慧颖介绍,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治疗(如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放疗等)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见于患侧上肢,表现为手臂肿胀、疼痛甚至运动受限。淋巴水肿会带来诸多困扰:日常穿衣、提物困难,反复感染风险增加,以及因外观和不适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
房慧颖推荐患者进行适量的抗阻运动,如手臂弯举水瓶、墙壁俯卧撑、毛巾拉伸等,以促进淋巴循环、改善肩臂功能。运动时应节奏缓慢,量力而行,如出现疼痛或肿胀加重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