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笋破万象!金佛山方竹,从北宋贡品到世界餐桌的千年鲜味-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09 11:05:04
来源:“南川发布”微信公众号

秋笋破万象!金佛山方竹,从北宋贡品到世界餐桌的千年鲜味

字体:

  在南川苍茫群山中,金佛山以其独特的地质奇观闻名遐迩。而深藏于这片世界自然遗产地海拔1200至2200米云雾之间的,是连绵二十余万亩的翠绿竹海。

方竹笋林。记者 甘昊旻 摄

  这里孕育着大自然一份神奇的馈赠——金佛山方竹笋,这种中国独有的竹种,其名承载着一段学术渊源。

  1938年,森林植物学家杨衔晋教授在金佛山古佛洞附近首次采集到它的标本。1940年,经著名植物学家耿以礼教授鉴定命名,它正式被载入植物学史册,称为“金佛山方竹”。2008年9月1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对“金佛山方竹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其独特的自然禀赋与人文价值正名。

  千年竹韵:

  自然造化与人文底蕴的交响

  金佛山方竹是“金佛山五绝”之一,其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它“不发于春而茂于秋”的反季特性。深秋时节,当万物渐趋萧瑟,金佛山的竹笋却自山顶至山脚次第萌发,破土拔尖,密密层层,展现勃勃生机。这份独特早在古代典籍中便有印证。《陆氏诗疏广要卷上之上》就曾记载:“笋,竹萌也,皆四月生。维巴竹笋,八月、九月生,始出地,长数寸……”寥寥数语,点明了巴渝大地秋笋的珍贵。

破土而出的金佛山方竹笋。南川区档案馆馆藏

  金佛山方竹的形态本身便蕴含着东方哲学智慧。远观竹身似圆,近触却感其方;横切细察,空心为圆,竹体为方。这外方内圆、方圆相济的形态,暗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持方守正、处世圆融”的“和合”之道。千百年来,这份来自深山的珍馐早已融入南川人的生活。光绪版《南川县志》记载,自北宋熙宁三年起,方竹笋便与药材、茶等并列为南川优质土产,“邑人力农之余藉资贸易,负贩络绎于途,岁获其利”。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其味之美更使其成为贡奉朝廷的佳品。已故植物学家杨嵘教授曾赞其为“味居竹类之冠”,足见其风味卓绝。

  采笋,不仅是生计,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仪式。每当秋风吹拂金佛山,无论身处何方的游子,心中总牵挂着那片竹山。笋农上山前必行“开山”之礼,虔诚祭拜山神,祈求护佑平安与丰收。这项世代相传的古老习俗,如今已演化为家人团聚、共叙乡愁的载体,无声地传递着那份无论走得多远都不忘初心、感恩故土的深情。

  匠心传承:

  从深山采撷到舌尖绽放

  “立秋上厂,处暑上炕,白露下厂”。这流传千年的采笋谚语,凝结着金佛山笋农顺应天时、与自然共舞的生存智慧。

  秋日来临,笋农便在高山之上搭建起简易的笋厂。采笋是项充满韵律的劳动。山中回荡着嘹亮的山歌与号子,笋农目光如炬搜寻合适的竹笋。只见他们或伸手轻拽笋尖,或用脚巧踩笋根,顺势以笋刀削去一侧笋壳,再用手腕灵巧一绞,一根裹着晨露、鲜嫩欲滴的方竹笋便完整剥离出来。

1978年金佛山方竹笋加工场景。南川区档案馆馆藏

  如何锁住这份来自深山的鲜美并使之跨越时空?智慧的笋农历经数百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加工贮藏技艺。传统之法是采摘后用清冽的金佛山泉水蒸煮,再以炭火悉心烘烤成干笋。此法既延长了储存时间,又最大程度保留了方竹笋独特的风味,使之成为金佛山独有的标志性山珍。然而,传统的炭烤工艺虽好,却存在硫元素残留的风险。随着时代进步,电烤技术取而代之,而如今更为先进的微波烘烤技术,则让笋干的品质与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于鲜笋保鲜这一难题,现代科技同样给出了答案——液氮速冻技术的运用,能瞬间锁住鲜笋的生物活性,解冻后仍可保留95%以上的原始风味与营养,彻底告别了防腐剂困扰与极短保鲜期的局限。

  包装形态的演变同样映照着产业发展的轨迹。从1978年南川县外贸局为出口而首次采用复合塑料包装保鲜笋,到后来涌现的袋装、瓶装、听装、纸盒装等多种包装形式,金佛山方竹笋的形象日益精致。20世纪80年代,产业发展迎来空前机遇。以金佛山食品有限公司为引领,重庆特珍食品有限公司、重庆轩瑞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深加工企业相继崛起。它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粗加工,而是深入研发,相继推出了清水笋、调味笋、出口盐渍笋、方竹笋面条、方竹笋饼干以及方竹笋膳食纤维等琳琅满目的系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市场,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声名远播:

  荣誉加身与未来可期

  南川方竹笋作为商品贸易已有九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其璀璨光芒早已闪耀于国内外舞台。1972年4月,它远赴巴黎国际博览会参展,赢得国际赞誉;1989年,“官井”牌商标正式注册,成为品质的象征;1993年,“官井”牌方竹笋荣耀摘得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欣然题词“天下美味数山珍,独有中华方竹笋”,老将军张爱萍亦挥毫写下“蜀中方竹笋,造福天下人”的赞语。

  2001年,“金佛山”牌方竹笋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获第七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优质农产品”称号,并被重庆市商委评为“消费者喜爱产品”;2001年、2005年、2007年,三次被重庆市政府授予“名牌农产品”称号;2010年,“南川方竹笋”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品牌保护再升级;2014年,以金佛山方竹笋为主角,荟萃烩、爆、炒、焖、炖等十余种烹饪精髓的“方竹笋全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宴”;2019年,承载着深厚技艺与文化底蕴的“金佛山方竹笋宴制作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金佛山方竹笋获93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南川区档案馆馆藏

  面向未来:

  守护“笋王”韵味 书写“金山”新篇

  金佛山方竹笋,这张凝聚着自然奇观与人文智慧的城市名片,正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其产业化道路依然面临挑战。展望未来,南川正以坚实的步伐夯实产业根基。资源保护与科研先行。加强对金佛山竹类种质资源的系统调查、分类研究与保存,建立金佛山竹园种质资源库,深入开展埋鞭育苗、移竹造林、抚育管理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提升方竹笋产量并科学拓展适生区域。科技赋能与工艺创新。深化院企合作,广纳贤才,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基础上,持续挖掘、升华方竹笋传统加工工艺,引入现代科技,牢牢锁定一个“鲜”字,护住“笋中之王”的至臻本味。产业升级与品牌锻造。坚定不移地推动金佛山方竹笋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健康发展,让金佛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富民强区的“金山银山”,使“金山天下富”的品牌响彻寰宇。

液氮鲜笋。记者 唐湛 摄

  从北宋商旅络绎的古道,到巴黎国际博览会的展台;从深秋采笋的古老号子,到液氮锁鲜的现代科技;从朝廷贡品的荣光,到非遗宴席的醇香——金佛山方竹笋的故事,是一部自然馈赠与人类智慧交织的传奇。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文化的馨香,更寄托着南川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一缕源自金佛山深处的秋日之鲜,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