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合川区构建数字应急指挥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安全治理-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10/09 11:06:16
来源: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重庆合川区构建数字应急指挥体系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安全治理

字体:

  合川区位于涪江、渠江、嘉陵江交汇处,坐拥三江汇流之利,也备受洪涝灾害之忧。9月以来,合川区降水较常年偏多近2倍。强降雨来袭,如何精准锁定风险?如何提升应急指挥效率?合川区构建起一套覆盖川渝毗邻地区,贯通区、镇、村三级的数字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从预警到救援的全流程高效运转,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安全治理上迈出关键一步。

 智能预警,一网感知风险

  9月17日上午, 在合川区应急指挥中心,一场应对强降雨的会商研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打开数字驾驶舱,进入应急动员板块洪涝灾害子跑道,查看当前雨情和水情。”合川区应急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政委周松指令刚落,大屏幕上瞬间呈现出雨量数据、水库水位等信息的实时动态。

  9月17日至9月20日,合川区遭遇了入汛以来的最大涨水过程。合川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组织会商研判,分析四川广安等上游及合川全区水情、雨情,启动防汛应急响应。

在合川区应急指挥中心,一场应对强降雨的会商研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雨情比预想中来得急,但依托我们搭建的“川渝毗邻地区(合川・广安)一体化防灾减灾救灾”“防汛抢险”综合场景 ,感知设备就像一张无形天网,精准锁定了风险区域。”合川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何昌健指着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说。这套系统归集了1944个减灾资源和7281个视频感知资源,如同为城市安全装上了“火眼金睛”。

  更重要的是,这是数字重庆框架下应急领域首次实现跨省联动的应用,初步构建起川渝毗邻地区自然灾害防减救一体化工作体系。“通过实时整合分析四川广安等上游地区的雨量、水库水位等4类监测数据,我们迅速发布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一盘棋’的转变”何昌健介绍道。

  扁平指挥,一键调度到位

  预警之后,如何将指令转化为基层一线的迅速行动?

  “指令直达基层,行动快而有序。”二郎镇工作人员万林对那场与强降雨的赛跑记忆犹新。9月17日晚,二郎镇指挥平台接收到区治理中心启动三级防汛应急响应的事件单后,立即按照智能预案开展工作,有序转移六合村5组村民1户4人。

  这套高效响应机制,源于合川区探索创新的 “一部多中心”协同指挥体系。“‘一部’即区应急指挥部,是大脑,统筹决策;‘多中心’包括各专业部门和镇街基层治理中心,是四肢,负责执行。通过三级治理体系这个‘主轴’,我们彻底打通了数据壁垒,实现了指挥的扁平化和精准化,响应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效率提升75%。”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负责人刘磊解释。

  二郎镇的成功转移并非孤例。9月28日下午,合川区气象局预计28日夜间至30日夜间,我区有一轮较强降雨过程。“杨柳村三社、四社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险情征兆,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当晚9时许,土场镇安委办主任唐维发出紧急转移指令。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迅速响应,冒着大雨奔赴现场。

土场镇杨柳村工作人员查看村民黄朝祥后阳沟堡坎垮塌情况。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有序工作,杨柳村所有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至安全地点。

  29日清晨6时20分左右,伴随一阵巨响,杨柳村7社黄朝祥家屋后发生边坡垮塌,塌方量约30立方米,致其家中房屋后墙受损。由于提前转移,该处险情未造成人员伤亡。

  立体保障,一线贯通全程

  9月20日,在鸭嘴临时指挥部,面对洪峰过境的考验,通信保障成为生命线。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合川支队的队员正在调试设备:“我们依托前突指挥车、单兵图传和卫星站,构建了‘公网+自主网+卫星网’三网融合的矩阵。哪怕公网中断,我们仍能通过自主网保持指挥部与一线人员联络,确保指令‘听得见’,行动‘看得清’。”

鸭嘴临时指挥部现场。

  灾后救助同样体现数字温度。“自然灾害救助系统实现了从灾情统计到款物调度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区应急管理局救灾科负责人何佳欢说,“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能自动比对受灾困难群众身份,实现精准救助、重点救助,让援助最快到达最需要的人手中。”

  “数字化的本质,是重塑业务流程和工作机制。”合川区应急管理局局长代加森总结道,“通过数字赋能,我们正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深刻转变,为人民群众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合川,数字化已从纸面概念,深度融入防灾减灾救灾的每个环节。从风险感知的“前端”到智能预警的“中枢”,再到立体指挥的“末梢”,一套响应更迅捷、决策更科学、覆盖更全面的现代化应急指挥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基层实践。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