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十防九空 荣昌区应急管理的“防救之变”-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12 11:19:02
来源:荣昌区应急管理局

宁可十防九空 荣昌区应急管理的“防救之变”

字体:

  9月11日晚10时,重庆荣昌区昌元街道园丁新村的5位居民在暴雨来临前悄然转移。这看似平常的疏散背后,是一场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灾”的应急理念转变。

  “李阿姨,今天晚上到明天有大到暴雨,咱们得暂时搬去安置点。”9月11日晚,昌元街道社区干部敲开了李阿姨家的门。一个月前,这个小区刚经历过内涝,积水最深处超过1米。

  李阿姨还记得8月那场暴雨的惊心动魄:“水一下子就没过了膝盖,要不是救援队来得快,我们这几个老骨头可就危险了。”

  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

  精准预警:数字网络织就安全防线

  改变始于荣昌区应急管理局打造的“空天地”一体化数字应急网络。在“8·10”暴雨中受过灾的园丁新村,被列入重点监测区域。31套高位“鹰眼”视频监控点覆盖了多个重点点位,实时传输现场画面到区应急指挥中心。

  “8月灾情后,我们建立了动态更新的风险隐患台账。”区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370HZ集群同播基站、卫星通信电话、北斗定位终端……这些专业设备组成的系统,让预警信息能够精准抵达最需要的人。

  这样的精准预警得益于荣昌区争取的价值2900余万元的应急设施设备,重点向基层镇街倾斜分配,在全市率先打造立体化应急通信网络。

  智能巡河:科技赋能基层防汛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盘龙镇。防汛网格员老邓的日常工作因数字技术而改变。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老邓指着手中的数字应急智能系统说,“水位一旦异常,系统自动报警,我们马上就能定位到具体河段。”

  盘龙镇应急办负责人介绍,通过北斗定位终端和视频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掌握全镇河流情况,巡河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数字系统让我们能够实时作出研判决策”。

  机制创新:从“等人来救”到“预置待命”

  在精准预警和智能监测的基础上,荣昌区进一步升级应急物资调配机制,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置的关键转变。

  荣昌区创新采用“以车带库、动态预置”模式,将应急救援装备提前部署到高风险区域。这一创新做法源于历年暴雨应急处置的经验总结。“以往灾害发生时,我们需要从仓库调运物资,往往耽误了最佳救援时机。”区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介绍,“现在我们将285台套专业救援设备提前部署到可能需要的区域,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在9月11日的强降雨应对中,这种模式显示出明显优势。预置的3艘冲锋舟、2台排涝泵车等设备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但这正是防灾减灾追求的“无急可应”的理想状态。“物资跟着风险走、保障围着需求转”,成为荣昌应急物资调配的新原则,显著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为险情处置争取了宝贵窗口期。

  生命至上:宁可十防九空

  回过头来看园丁新村的撤离行动,虽然此次强降雨没有造成严重内涝,但社区干部并不觉得是“白忙一场”。

  “应急管理就是要有‘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觉悟。”昌元街道负责人表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这种理念已经深入荣昌应急管理体系的每个环节。从区领导一线坐镇指挥到镇村干部“人盯人”落实转移责任,从多部门联合值班到救援力量一级备勤,应急响应层层落实到位成为应对灾害的关键。

  9月12日,雨势渐歇,园丁新村的居民安全返回家中。小区干燥如初,没有积水,没有险情。

  但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却生动诠释了荣昌区“防重于救”的应急理念。从盘龙镇的智能巡河到园丁新村的提前转移,从数字应急网络到基层叫应能力建设,荣昌区正在织就一张越来越密的安全网。(吴帆)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