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烧茶杯有着质朴、浑厚之美,也藏着烧制者真挚、深切之意。9月10日,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范世波返校,以自制陶器为礼,致谢师恩,展示学有所成。
范世波与老师合影。(成蓉 摄)
幸遇良师
让安静世界起涟漪
“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谢谢你,陶器非常漂亮,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在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陶艺室,无声的手语交流更为形象动人,范世波与老师的相拥瞬间,抒发着浓浓师生情。
一番问候过后,老师把师弟师妹带到陶艺室,范世波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一个手语一手语地讲解,将自己学到的技艺悉心传授。
“范世波能走向社会,拥有一门手艺,很不错,他每次回来我们都会让他带带学生。”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绘画与手工教师朱智容说,希望通过范世波的故事,鼓励更多孩子努力向上。
范世波出生在贵州省桐梓县的一个农村家庭。2岁时刚学会爸爸妈妈发音的他,因为一场大病导致耳不能听口不能语,自此他的世界便没有了声音。
不幸的意外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巨大打击,此后范世波父母对他唯一的念头只有“活着就好”。直到2012年,安家在綦江的姐姐范世芹听人说起特殊学校,一家人才排除万难,将范世波送到了属于他的校园。
“范世波算入学比较晚的孩子,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学过手语,所以刚到学校时与大家沟通比较困难。”朱智容说,那个时候范世波课下常常一个人。
随着时间的累积、学习的深入,范世波逐渐融入班级大家庭,期待着每堂不一样的课程。“我第一次上陶艺课,看到泥巴会自己转动,老师用手轻轻扶着就有了形状,觉得非常好玩、非常神奇。”范世波用手语说,那一刻他喜欢上了陶艺。
范世波的作品。(成蓉 摄)
“范世波不仅热爱陶艺,还很有天赋。”朱智容介绍,范世波是个善于观察又细心的人,有些孩子比他学习时间更久却没他做的东西好看,他还代表学校曾多次参加比赛,曾被评为“市陶艺小匠”。
让学生自立自强、融入社会,是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使命。发现了范世波这种好的苗子,朱智容更是一心为之计深远。每次出去参加交流培训,朱智容都争取把范世波带在身边,让他开眼界、多学习。
2021年临近毕业,朱智容更是着急,便借着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将范世波推荐给了当时的讲师陈勇,希望他能继续在陶艺的路上深造。
庆得益友
让涟漪成浪映光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缙泉烧陶瓷文创基地负责人陈勇说,自己在拜师学艺时,目睹了传统手艺改变残疾人一生的例子,受到自己师父影响,他收徒看重的不只于身而在于心。
学校随心的制作与基地标准化生产有着很大差别。在基地,拉制100个坯体,100个坯体的高度直径都要完全一致,这是陶艺人最基本的功夫。
陈勇教授范世波技艺。(成蓉 摄)
为了帮助范世波打牢基础,陈勇不仅通过手机打字沟通,还手把手指导,让范世波真切感受到手上力道的变换。
制作50个小杯泥坯,其中40多个形态各异,能留下的寥寥无几,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技艺好像还停留在原地,这让本就不太自信的范世波深受挫败。
“我也曾经想放弃,但是我又真的很想象陈老师那样,做出一手漂亮的陶器,受到人们的喜爱。”范世波通过手机打字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很难,但他知道必须坚持。
除了陈勇主动教,范世波更是积极请教。为了巩固所学,他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没离开过工位,有时埋头时还是白天再抬头已是黑夜,即使脖子、背膀、腰部都酸疼,依然不敢停下。
经过半年“走火入魔”般的锤炼,范世波终于掌握了基本技艺。如今,范世波的手上功夫更是炉火纯青,一个上午他可以拉制出200个标准的小杯泥坯。
范世波正在拉制泥坯。(成蓉 摄)
在基地的展厅里,范世波的作品整齐摆放在展柜上,映着室内的灯光古拙且美好。那些明码实价的标签,亦是他努力坚持的见证。
每年过年,范世波才回家,每次回家他都会默默地递钱给父母。接过手中的钱,母亲总是忍不住红了双眼。邻里都夸赞:小波懂事又能干,比好多身体健康的娃儿还强。
“今后希望范世波能逐步做出有自己风格的产品,我们也将慢慢为他培养几个助手,帮助他打造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工作室,继续传承技艺。”陈勇说,3年多的相处,他与范世波既是师徒,更是朋友、亲人,看着他能通过陶艺实现价值,甚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