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重庆市戴旭班主任工作室与邹静名班主任工作室在重庆市开州区西街初级中学资源中心举行了“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暨首次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多方教育力量齐聚一起,共赴深耕育人之道的研讨盛会,合力探寻育德润心新生态。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艺体研训室主任林妮主持,林妮介绍了本次联合教研活动的背景、主题及流程。随后,开州区西街初级中学党委书记李茂辉致辞,他从西中办学理念、德育品牌两个方面向与会嘉宾做了介绍。同时,他对共同体建设提出希望,期待共同体能成为“资源融通的枢纽、智慧共生的高地、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协同育人的典范”。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纪检书记、德育分管领导周鹊虹在发言中用三个关键词“市级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联合教研”强调了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强调“共同体”需以共同目标为核心,形成特色标志成果。
重庆市开州区教委工委委员、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蜀明对共同体建设寄予厚望,希望两个工作室能够打破地域、学段的壁垒,将各自成员的优势汇聚在一起,开发出成体系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使这些资源可以普及到更多的教育工作者。
签约仪式。
授牌仪式。
开幕式后,工作室主持人戴旭与邹静签署了《跨校教研协同协议》,王蜀明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党政办主任庞晶为两位主持人授予“市级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牌匾。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份协议不仅是双方深度合作的“承诺书”,更是资源共享、项目共研的“责任状”;这块匾额,既是对两位主持人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工作室共同体未来发展的殷切期许。协议和匾额承载着推动区域班主任队伍建设、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使命,标志着一个集智慧共享、经验传承、协同创新于一体的教研新平台正式启航,这将为两个工作室注入全新活力与发展动能。
在联合教研阶段,两个工作室聚焦“如何通过明礼雅行班本课程促进中学生良好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发展”这个话题,展开了多维度的专业研讨,为推动“明礼雅行班本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戴旭老师作《以班本课程为根,协同育人为翼,共筑育德润心新生态》的分享发言。
戴旭老师详细介绍了工作室基本情况(以校训为魂,以团队为基)、区域调研启示(以数据为镜,探合作之要)、成果建设展望(以专著为介,融心育之思)、未来三年规划(以协同破局,以实效立根),期待在未来的三年里,能够与“邹静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各位成员一起用扎实的课例、共享的智慧,让每个班级都成为学生“明礼修身、健康成长”的沃土。
邹静老师作《聚焦中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班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分享发言。
邹静老师结合工作室在“中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领域的深耕成果,分析了特色班本课程在提升学生人际适应力中起到的作用。此外,邹老师还针对本年度的教研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为两个工作室合作教研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在理论学习共享环节,各位成员聚焦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撑,从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剖析了课程设计中如何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交往需求,为在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戴旭市级班主任工作室”成员田丽老师在分享中界定了“班本课程”和“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概念,分析了两者融合共生的可行性,提出了实施“基于PBL的德育班本课程建设”的关键路径。“邹静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姚淦老师梳理了初中生人际交往研究背景,阐释了将“依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因,分析了青少年亲子依恋的三种类型,分享了据此设计的主题班会课例《破解回避型依恋》。
在融合案例分享环节,两个工作室的成员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研讨了两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典型课例。“戴旭市级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况美玲老师在分享中谈道,她在《人际交往班本课程建设》中设计了“同窗共济——同伴关系建设”“师路同行——师生交往智慧”“家缘共建——亲子沟通升级”“社会初探——公共交往启蒙”四个模块,为学生构建与周围人的良好交际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邹静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林应芳老师在分享中,结合她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实际案例,与大家探讨了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困扰、降低焦虑情绪的常见心理疗法,如倾听与共情技术、认识行为疗法、沙盘游戏疗法、正念放松训练等,这为课程融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
最后,在自由分享发言环节,各参会成员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
工作室老师们认真聆听。
在专家指导环节,庞晶老师结合两个工作室的活动开展情况与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各环节的亮点与创新之处,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她强调,教育工作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在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反思。其点评视角独到、剖析深刻,为在场参与者拓宽了教育思路,提供了宝贵的专业指引。
庞晶结合工作室的活动开展情况与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点评。
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联合教研,不仅是一次教育智慧的碰撞与融合,更是深耕班本课程、践行协同育人理念的崭新起点。两个工作室以时间为序,描绘了三年的的工作蓝图及每一年的工作重点:第一年:基础共建阶段,聚焦资源整合与试点探索,重点完成共建分类资源库、开发融合试点课例、开展主题教研沙龙;第二年,深化融合阶段,侧重课程创新与师资共育,重点完成打造跨类课程包、实施师资共训计划、建立动态优化机制;第三年,推广辐射阶段,聚焦评价体系与成果转化,重点完成构建融合评价体系、举办区域展示活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