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8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松涛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我们长江段的水质监测结果,从检测仪上的数值来看,已经超过Ⅱ类水质了,非常好。你们可以记录一下。”近日,在长江重庆忠县段乌杨水域一排污口,忠县生态环境局监测站工作人员向参加“爱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的学生志愿者说。
近年来,忠县面对排污口“数量多、分布广、监管难”的挑战,紧扣“水陆统筹、以水定岸”治理思路,以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为抓手,创新构建“流域智治”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清单化管理掌握底数、智慧化监管精准防控、长效化机制凝聚合力”,实现排污口“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追”,推动长江忠县段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非现场监管效率提升300%。
“以前,面对众多排污口,就像大海捞针,不知从何下手。跑遍江岸每个角落,真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忠县生态环境局的工程师小李是“流域智治”项目技术骨干。回忆项目启动初期,他和团队经多年溯源排查,精心绘制出“长江排污口一张图”。这张图如精准的“作战地图”,梳理出101个重点监管对象,实现空间坐标、责任主体、设备信息“一图统览”,让每个排污口都有迹可循。
忠县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深有感触:“责任明确到我们头上,得时刻绷紧环保弦。”忠县明确12家工业企业、1个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责任,实行“一源一档”动态管理,确保排污行为在严格监管下,做到责任可追溯、问题可追究。
在忠县工业园区一家企业排污口旁,安装工人老张熟练调试AI视频监控设备。他说:“这设备24小时盯着,像给排污口装了双永不疲倦的‘眼睛’,有异常马上报警。”
忠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实现智慧化是排污口监管工作的核心,忠县部署视频监控80套(其中AI识别55套),实时识别水质异常、漂浮物聚集等隐患,通过AI视频监控、智能采样终端等设备,非现场巡查覆盖率提升至85%,简化传统人工排查80%工作量,问题发现效率提升300%。同时,依托“预警—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忠县超标排放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小时,问题处置率100%。高风险排口设备更密集灵敏,为生态安全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
此外,当地建立问题台账,将问题清单化。监管系统犹如智能“问题处理器”,自动生成问题工单。环保执法人员小赵说,以前靠人工排查,效率低易遗漏,像在黑暗中摸索。现在系统报警,执法人员能快速赶到现场,就像有了导航仪。目前,忠县实现全天候监测守护江水水质,治理成效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