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朋友圈热传的“贴秋膘”“秋冻”真的做对了吗?御君方互联网医院中医科专家林承烈提醒大家:盲目进补反伤脾胃,硬扛寒意招来风寒——这些误区,正悄悄背离了中医“天人相应”的真谛。
破解立秋养生迷思:别再踩这些“坑
《黄帝内经》十六字点破天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真正的立秋养生,绝非简单粗暴地“贴膘御寒”,而在于“收敛阳气,润养肺金”。
润燥≠狂吃梨膏?当心寒凉伤脾胃。“燥者濡之”虽是古训,但清代《随息居饮食谱》早有提醒:“梨性寒凉,中虚寒泻者忌之”。脾胃虚寒的朋友,一碗温润的百合银耳羹,配上一杯沙参麦冬茶,既能滋阴润燥,又能温和养胃,远比生啃寒梨更明智。
秋冻≠盲目减衣!护好穴位是关键。明代《遵生八笺》提到:“初秋暑热未尽,勿骤加厚衣”。但“秋冻”的精髓是让身体渐进适应温差变化,绝非咬牙硬扛!尤其要护住后颈的风池穴和背部的肺俞穴,为娇弱的肺脏筑起一道防风屏障。
亥时入睡:顺应天时,化解秋乏。古籍提倡“与鸡俱兴”,实则是借自然节律调整生物钟。比夏天稍晚1小时(约22点)入睡,正顺应了秋天阳气收敛之势,能有效缓解恼人的“秋乏”。
养生即“治未病”,健康藏于日常点滴。林承烈提醒大家:“治未病”其关键在于疾病萌芽前,通过顺应天时、调饮食、理起居、畅情志,将健康隐患消弭于无形。懂得日常养生的重要性,学习并运用中医知识便是关键一步。“御君方健康服务”系列栏目,是御君方特别为百姓打造的实用中医养生的好伙伴。它将深奥医理巧妙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深入浅出,提供大量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妙招,让养生智慧自然流淌在一日三餐、起居坐卧之间。(曹利)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