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五日,南岸区,急救人员在车祸现场救护伤者。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蹲点点位: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调度中心
蹲点记者:刘一叶
8月5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120指挥调度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这里是急救任务接力的“第一棒”。当天,记者来到市急救医疗中心,随车体验院前急救全过程。
为了不漏接电话,吃饭会分批去
“您好,120,请讲。”
“我的小孩一直肚子痛,能不能帮我派辆车?”
当天中午12时许,渝中区朝天门街道附近的一名女士拨打了120电话。
“好的,马上通知附近救护车,请保持通讯畅通。”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调度中心接线员刘代利随即通知附近医院派车。不到1分钟,一辆救护车接单驶出。
刘代利面前有三面大屏、一部座机、一部对讲机,她手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许多细节。她说:“为了不漏接电话,我们不能同时去上洗手间,中午用餐会精确排班,分批去。近期除了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外,中暑、外伤情况的电话拨入量也明显增加。”
自从担任急救接线员以来,刘代利接触过不少“大场面”,但令她颇有压力的是病人及其家属对急救工作的不理解。
“最常见的是因为道路拥堵不能及时到达现场,病人家属每隔一会儿就打电话催,甚至怀疑我们不专业。”刘代利说,接到患者电话后,他们一般采取就近、救急的原则,在遵循家属意见的基础上将患者送到救治医院,但少数患者家属坚持要去某某医院,“遇到这些情况需要我们冷静面对,耐心做好解释。”
一次紧急的现场救治
忙碌的不仅仅是接线员。
“您有新的急救任务,请尽快出车。”当天下午1点15分,市急救医疗中心医生王凯接到通知,27岁小伙在南岸区突遇车祸,需要立即派车前往救治,他立即与司机景佐武、担架工田寿云组成急救小分队,一路小跑上了救护车。
“我们是120,现在患者情况如何?意识清楚不?”路上,王凯拨通了呼救人员的电话,提前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
1点29分,救护车抵达现场。王凯跳下车,直奔伤者。“这儿疼不疼?有没有摔到头部?腿能不能弯……”他蹲下身,详细问询、查体后迅速作出初步判断:多处擦伤。
说话间,景佐武和田寿云已抽出担架床。王凯和田寿云将患者扶上担架,用绑带固定,再用推车将患者转运上急救车。此时的车门把手,已十分烫手。
回程路上,王凯一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将基本情况告知医院急诊科,让其提前做好相应准备。此时,小伙也从惊吓中回过神来,摆摆手说他没事,体征检查也显示一切正常,王凯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
10分钟后,伤者被安全送至市急救医疗中心。王凯几乎是小跑着交接,虽然忙,但有条不紊。记者注意到,当王凯脱下一次性橡皮手套时,手套里的双手早已被汗水湿透,脸颊额头也满是汗珠。他说,这几天,每完成一次急救任务,衣服都会全部湿透,“习惯了,衣服干了湿,湿了又干,风吹吹就好。”
最近忙,一天要出诊7—9次
交接好病人后,王凯才有空与记者说上几句话。“我今天上的是白班,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8点。最近忙,一般一天要出诊7—9次。”王凯说,对急救人员来说,高温天气,除了患者数量增加导致工作量加大外,露天急救也非常考验人,所以院前急救特别考验医生的反应和处置能力。
截至下午2点左右,王凯所在班组已连续出了5趟车,午饭只是象征性地扒拉了几口。
和记者话没说几句,王凯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只见他大步走出待命室,奔向又一个急救现场。
据市急救医疗中心统计,在高温天气下,全市急救系统业务数据明显增加。截至8月5日上午10时,全市120电话呼入量24小时近6000次,其中中心城区近2000次;救护车出车量近1500次,其中中心城区近500次。患者疾病种类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疾病。
市急救医疗中心院前急救部主任蔡平军介绍,目前,市急救医疗中心和全市各区县120指挥调度分中心增加了值班车辆,以及冰袋、盐水等急救物资储备,同时做好救护车等设施设备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