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如何让生态保护的理念深植青少年心中?如何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近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财智绘丰都”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丰都县名山街道双桂山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当地青少年带来了一堂融合水安全知识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特色课程,随后奔赴三合街道开展护河实践活动。通过“宣讲传知+实践力行”双轨模式,在丰都大地上谱写出一曲生态育人与环境治理的青春乐章。
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财智绘丰都”乡村振兴促进团开展“河小青”志愿服务活动。
课堂传智:水安全里的生态启蒙课
“小朋友们,大家知道为什么河里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吗?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方法让浑浊的水变得干净一些呢?”在双桂山中小学教育基地的课堂上,促进团成员化身为“生态导师”,巧妙地将红色故事与科学知识相结合。从红军在长征途中如何辨别水源、利用草木灰过滤杂质以保障饮水安全,到如今河道污染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让青少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刻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内涵。
为了让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成员们还用砂石、活性炭和棉布制作了简易的滤水装置。“首先要沉淀掉水中的大颗粒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异味,最后用棉布过滤细小的污物,经过这样处理的水才会更安全。”成员们一边进行演示,一边耐心讲解其中的原理,小朋友们纷纷踊跃举手,想要亲自尝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基础的水净化技巧。
此外,成员们还在课堂上展示被垃圾污染的河道图片与清澈河流的对比图,与孩子们共同探讨“护河”措施,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守护碧水”的种子悄然种下。
促进团成员传授水安全知识。
名山街道双桂山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的小朋友积极分享护河想法。
河道躬行:实干中践行生态承诺
宣讲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带着“守护碧水”的共同信念,前往三合街道,将课堂上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护河行动。
20名成员携带垃圾袋、防滑手套、伸缩网兜等工具,根据河道地形和垃圾分布情况科学分工,一组负责沿岸草丛清理,捡拾饮料瓶、食品包装袋;二组借助网兜、长杆等工具,打捞水面漂浮的枯枝、塑料泡沫。烈日下,队员们的额头上渗满汗珠,后背的衣服也被汗水浸湿,村民们纷纷点赞:“年轻人能俯下身子干实事,这股子劲头真好”。
经过半天的辛勤努力,河道沿岸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上午给小朋友们讲水安全知识的时候,我说‘河流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现在亲手参与清理,才真正体会到‘说’和‘做’的分量。”实践团成员感慨道。
团队成员在三合街道河道清理垃圾。
双行并济:绘就生态育人新图景
从课堂上的水安全宣讲到河道边的躬身实践,“财智绘丰都”乡村振兴促进团通过“宣讲+实践”的双行动模式,为青少年筑牢了“知水、护水”的思想根基,提高了他们的生态安全意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土地上落地生根。
“不是喊口号,是真做事。”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团队将继续秉持“双行动”模式,把生态知识的传递与实地保护工作紧密结合,既做生态理念的“传播者”,也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让更多人参与到守护碧水青山的行动中来。(米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