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出声音,通常需要声带振动,这是人体内一项复杂精妙的配合。而当疾病夺走喉咙和声带时,意味着人生猝不及防地被按下了静音键。面对余生可能陷入无声的困境,无喉者该如何重获新“声”?
7月2日,第十一期食管发音训练班暨第一期食管发音训练师培训班在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开班。参加培训的8名无喉患者均因喉癌或下咽癌接受了全喉切除手术,其中更有患者不远千里赶来重庆参加培训,重新发声成为他们现在最迫切的愿望。
授课中。
59岁的陈先生听着讲台上老师讲解如何练习“打嗝”的方法,一字一句记着笔记。2023年10月因喉癌接受全喉切除手术后,陈先生一直在寻找能让他重新发声的专业培训班。“我想早点能说话。”陈先生在写字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得知父亲的心愿后,陈先生的女儿立即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她发现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经开展了10年的食管语培训班,而且开班时间正好合适。通过多方联系,他们很快与医院头颈肿瘤科的主管护师徐凤莲取得了联系。
“6月27日确定后,29日陈先生就从内蒙古过来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管护师徐凤莲回忆,陈先生对学习食管语发声技巧展现出了热情和信心,“就是练”成为他这两天在写字板上写得最多的字。
这次培训班,陈先生和他的7位“同学”都觉得,自己一定能重新说话,已经用食管说话5年多的赵静波,是他们共同的榜样。
赵静波是食管发音培训班第六期的学员,这次他特意来到现场为病友们加油打气。“让大家看到我的状态,能更有信心。”赵静波说道,“现在买菜、聊天、唱歌都没问题,连划拳都不在话下。”
他表示,通过食管发声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打嗝,并勤加练习。从学会打嗝到慢慢说数字1、2、3,再到说一个完整的句子,赵静波大概花了半年时间。刚开始说得并不流利,后来在朋友店里帮忙,天天和人交流,他越说越顺。
“别太在意声音的差异,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只要你觉得和正常人一样,别人就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赵静波鼓励在场的病友,“只要多练习、多交流,你们一定能说得比我更好!”
“喉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3万人患喉癌,近5000人因全喉切除失去发声功能,变成‘无喉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主任吴剑表示,这意味着众多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痛苦,还要面临无法正常发声交流的困境。
目前,外科重建发声方法、人工辅助发音方法以及食管发音方法是帮助患者重获新“声”的三种方法。外科重建发声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且存在一定风险,人工辅助如电子人工喉,不仅声音机械化、不清晰,而且价格昂贵。相比之下,食管发音只需要经过培训掌握方法后坚持训练,就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恢复言语功能。
吴剑介绍,通过食管发声训练,无喉患者可以恢复说话。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打嗝的声音进行说话,只要学会了打嗝就有机会再次发声。
食管语是利用食道上端作为新声门,将气体送入食道上端贮气,用唆气的方法,将气体压出食道入口,从而发出轻微的声音,经过口、咽构语机构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它不用辅助工具,更能接近正常喉咙发出的声音。
目前,每期培训班为期两周,“有些学员在结业时,已经能够说出‘你好’‘吃饭’这样的简单句。”徐凤莲说,由于个体差异,每个学员的进步速度不尽相同。培训班主要教授“打嗝”等基础发音方法和技巧,要达到正常说话的语速和清晰度,通常还需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练习。
自2011年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已成功举办十期团体食管发音培训班,帮助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无喉者掌握发音技巧,重获新声。
在新的十年启程之际,科室还首次系统性地开展了食管发音训练师培训班,来自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以及柳州市人民医院等5名医师参与培训。“明年,我们将招收更多的医师进行培训,希望他们掌握这项技能,帮助更多地患者重获新声。”吴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