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重庆市第一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抵达昌都市人民医院,至今,这条医疗援藏路重庆已走过10年。10年来,重庆11家医院“以院包科”精准帮扶,500余名专家接力奔赴雪域高原,奋力画出了渝藏情深的民生画卷,奏响了民族团结的医疗强音。
援藏队员开展手术。
创新技术,点亮昌都患者健康希望
夏日的昌都风和日丽,天空湛蓝,白云悠悠。但对84岁的藏族患者拉姆来说,由于被严重的白内障困扰,她已多年未见这幅灵动的夏日画卷。
6月10日,拉姆的世界迎来了光彩。当天,重医附二院援藏专家来到昌都市卡若区人民医院,为拉姆实施了视力手术;术后,拉姆又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女儿的面容。几乎同一时间,在卡若区人民医院以北约4公里的昌都市人民医院,重庆专家开展的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终结了困扰患者20年的顽固高血压。
不断用技术点亮患者希望,这正是重庆医疗援藏的初心之一。10年来,队员们用一连串医学技术,标注出医疗援藏的技术成色,彰显出医者仁心的时代温度——机器人辅助下关节置换手术、可回收无导线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得益于重庆在医疗援藏之初便不断强化顶层设计的想在前面。2017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探索实施“以院包科”援助模式,推动重医附一院、附二院、附属儿童医院、附属永川医院等11家医院与昌都市人民医院签署协议,一对一指导其科室建设。
这一模式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昌都市人民医院各科室的医疗技术水平,满足了当地群众看病就医的现实需求;同时,医疗技术的精细化提升,也推动医院卒中、创伤、危重儿童和新生儿、危重孕产妇、胸痛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基本建成,使得“大病不出藏”和“两降一升三不出”的目标得以实现。
师徒结对,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3年5月的一天,一名男子捂着腹部走进昌都市人民医院外一科,此时的他已疼得满头大汗。经检查,诊断其为右输尿管结石导致的右肾绞痛,亟须手术。
危急时刻,重医附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程洪林站了出来,他带着徒弟昂旺西热医生、李超医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患者便顺利出院。自2022年来到医院,程洪林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带徒弟上手术台,但每次他都能感觉到徒弟的进步,还笑称,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同样令师傅欣慰的,还有该院新生儿科的医生们。援藏的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医生刘维勤清晰地记得,2022年刚到时,他需要从最简单的静脉营养一步步教,而如今,徒弟们已能突破层层困难,成功救治体重仅900多克的28周早产儿。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昌都人民和重庆援藏医疗队的共同希望。10年来,重庆探索建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机制,通过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病例讨论,累计开展超5万个课时的实践教学。此外,重庆还援建了现代化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已培训1000余人次。
专家教的同时,“出来学”也同步进行——近年来,昌都市累计组织405名医务骨干,分批赴重庆多家三甲医院参加免费培训。
对高原医疗事业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雪域高原上的医疗格桑花懂得科学吸引阳光雨露,一支留得住、用得上、技术过硬的本地医疗人才队伍才会慢慢成型。
援藏队员开展手术。
信息驱动,让医疗数据澎湃出民生温暖
医疗之路越是山高路远,越需要发挥信息的穿透力。
2024年10月23日,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普外新生儿科病房,32岁的益西尼布不断感激医生——“多亏了重庆医生,孩子肚子已经不痛了。”几天前,益西尼布3岁的儿子旺堆在昌都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肠梗阻,经医生会诊决定,将其转诊至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21日下午1点多,旺堆被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收治入院。得益于重庆与昌都实现了跨省域数字化医检互认,重庆医生可在线调阅旺堆在昌都的检查结果,不用再重复检查,由此为患儿手术节约了时间。
10年来,重庆在医疗援藏中始终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昌都市人民医院在病案管理、消毒供应、远程会诊、运营管理、体检管理等9个方面的信息化水平,让信息化成为高原医疗事业的又一辨识度。
以远程会诊为例,2021年重医附一院投入近3000万元,帮助昌都市人民医院建成远程会诊医学中心。这一远程会诊平台的成功建设,不仅让当地疑难病例可实时与重庆及北上广等大医院的多学科互动会诊;在另一头,它也连接起昌都市辖区内多家县、乡、村级医疗机构,这张实时远程会诊网络如同毛细血管一般,游走在昌都“全身”。
重庆援藏干部、西藏昌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书记、副主任任锦介绍,远程会诊医学中心运行以来,目前病例已达7万多例,包括远程心电69961例,远程病理3739例,影像远程诊断445例,远程会诊24例,成功为昌都地区数以万计的病人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优化管理,发挥制度的长效守护力
短期靠创新,长期靠制度。推动雪域高原医疗事业健康良性持续发展,制度是根本保障。
2019年,作为重医附一院的胸心外科专家,蒋迎九被选派为重庆市第九批“组团式”庆医疗援藏队队长,进藏担任昌都市人民医院院长。在平时忙着治病救人之际,蒋迎九也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如何稳步推进医院绩效管理改革与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接轨,让制度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
早在蒋迎九之前,重庆各批医疗援藏队都把建立健全现代医疗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制定了《昌都市人民医院总住院医师管理规定》《昌都市人民医院运行病历质量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医疗纠纷责任追究管理办法》《昌都市人民医院聘用人员职称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化制度文件。
随着医院管理、医护质量、感染控制、技术创新、运营管理、财务监督等制度流程的修改完善,2018年7月,昌都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甲”医院。
但这条制度完善之路没有停下。近年来,重庆医疗援藏团队又指导医院首创“医疗驾照”管理模式、建立医务人员心理疏导机制、完善科研绩效加分制度,通过修改完善1600余项制度流程,持续提升医院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水平,让医院行政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10年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坚持“急昌都所需、尽重庆所能”的原则,选派500多名医护专家奔赴高原、扎根高原,让昌都医疗事业迎来质的提升。
重庆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昌都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宇熹称,2014年至2024年,昌都市人民医院门诊量从8.8万人次提升到20万人次,住院人次从0.85万人次提升到1.48万人次,总手术台次从4千台提升到1万1千台。昌都市的孕产妇死亡率降低95.6%,婴幼儿死亡率降低83.5%,大病覆盖382个病种,中病覆盖793个病种,为昌都群众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医疗保障。
10年来,昌都大地上的格桑花开了又开,重庆医疗援藏人来了又来。这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里,不仅有医疗技术带来健康希望的激动人心,也有使命与文化的交融碰撞。而这些,共同奏响了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