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中医院易文博:以匠心守初心 传承中医国粹-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30 12:59:20
来源:綦江区中医院

綦江区中医院易文博:以匠心守初心 传承中医国粹

字体:

  近二十载的从医生涯,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无疑是一段充满挑战且意义深远的旅程。而对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康复中心主任易文博来说,更像是自己与中医“情有独钟”的奔赴。

分析病情。

  躬耕杏林 做传承国粹精华的践行者

  “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医生,一名好医生。”提起从医的初衷,易文博回忆,一是源于自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二是母亲常年受疾病困扰,四处求医未愈,也让他萌发了学医为母亲治病的念头。因此,高考时,他几乎所有志愿都填报了医学院,最终被山西中医药大学录取。

  大学毕业后,易文博进入綦江区中医院工作,在治疗中医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用自己的坚持与热爱,见证并投身于中医学科的发展。

  同时,他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齐头并进,所带领的中医康复中心年门诊诊疗患者超2.3万人次,年住院服务患者超4千人次。个人临床带教学生50余人,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市、区级课题多项,深耕中医康复领域。

  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经数千年,薪火传承、历久弥新,在其历史长河中,师承教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世家传承、流派传承,还是师徒相授,都是中医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重要模式。

  易文博师从全国名中医郭剑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樊新荣教授,綦江区名中医刘啟文主任,对此,他说道:“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自己是中医传承的受益者,也是中医传承的践行者。”

  2018年至2021年期间跟随学习期间,让易文博深刻理解了郭剑华“经典为基、病机为纲、综合施治”学术理论,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筋伤诊疗体系,将针灸、推拿、方药、砭石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运用于临床。

  2024年开始跟随樊新荣学习,对十纲辨证体系、治未病与亚健康调治方法有了较深认识,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中西医的深度融合路径。

开展中医康复治疗。

  赵女士曾经在某国旅游后感染疟疾,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四肢躯干肌瘫软,全身消瘦,来到綦江区中医院康复中心就诊。

  “经予以针刺、中药汤剂辨证以及康复治疗,1月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如常。”易文博说,临床实践中将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神经促通技术结合,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治疗‌方法技术不胜枚举,也曾有位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经“巨刺法”配合强制性手功能训练、镜像疗法等现代康复技术,6周后抓握功能有效改善。

  《素问》言“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易文博介绍说,在临证时,需察舌诊脉,辨证论治,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针、灸法与中药煎服,丸散膏滋、药熨薰洗、外敷搽擦等多种治疗方法;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提高疗效,以解病人痛苦;遵古而不泥古,方能守正创新。

开展带教查房。

  从医从教 做弘扬医德精诚的耕耘者

  2021年12月,重庆市綦江区名中医工作室成立,由易文博担任工作室领衔人,组建8名工作室成员,以“跟师传承”模式,继续培养中医骨干。

  在日常教学中,易文博‌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为根基,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核心思维,将传统中医药及其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估治疗相结合,并应用于临床,实现中医经典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

  此外,他认为中医将人体视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的动态系统,强调疾病不仅是局部病理改变,更是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失衡的综合映射。例如,中风偏瘫病人常常伴有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表现。这种整体思维要求医者既看“人得的病”,更关注“得病的人”,同时也与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

  近年来,在易文博的带领下,綦江区中医院中医康复中心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家特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人才梯队,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于2017年获批国家“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2020年成为重庆市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2022年成为重庆市中医康复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4年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

开展义诊。

  “从医多年,自己最欣慰的不是诊室墙上悬挂的锦旗,而是患者康复后对医生发自内心感激而脸上自然流露出的喜悦。”易文博表示,接下来,中心将积极推进完成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打造区域中医康复中心,推广“中医经典+现代技术”融合的诊疗路径;继续开展名中医工作室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青年中医;围绕‌专业方向,主导或参与更多更高质量临床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定期举办中医讲坛,建立区域中医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用自己的医学专业技术、耐心细致的态度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苟依哲)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