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势偏、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口外流、民风彪悍,就这样一个基础条件的地方,是不是没治了?
近年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走马乡,在乡党委政府和村民共同努力下,精准地找到了他们的乡村振兴答案。
脚踏文明新风,以文脉作鞍,走马乡在大山里奔腾出了一条文化振兴的发展之路。
人居环境新风:
村民改善环境卫生可获积分换礼品
当车辆行驶进走马乡辖区范围,会清晰地看到公路两边杂草被整齐清理过,就像人们刚理了一个干净清爽的发型一般。
“这是我们乡的‘公路敞亮行动’,路两边宽1.5米范围内的杂草,都会被清理干净。”走马乡宣传委员张庆说。
张庆介绍,在人居环境、家庭卫生方面,走马提出了“六干净一规范”要求,即院坝干净、房间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床铺干净、个人卫生干净和房屋内外物品摆放规范。
“以前家门口的路上田里,到处都是猪、狗和鸡鸭鹅的粪便,又脏又臭。”楼房坝村党支部书记毛廷奎指着自家门前介绍,过去乡里没人关注环境,后来乡党委政府开始搞环境卫生提升,政府工作人员走街串户、挨家挨户宣传。“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头打扫卫生。”
垃圾被一点点清理走,家家户户修上竹篱笆,牲畜被圈养起来,路面和田里恢复了干净整洁……逐渐地,村民从被动变主动,不再需要号召动员,自发维护家宅周边环境卫生。
“现在啊,自己都不愿看到周围脏兮兮的,如果自己不爱惜,邻居都要站出来吵呢!”毛廷奎笑着说。
走马各村都有积分超市,村民可用改善环境、维护环境获得的积分兑换礼品。礼品是米、油、纸、肥皂香皂等生活用品,礼品的采购资金均来自政府。“礼品虽小,但可以让村里老小收获很大的满足感!”金银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国兵说。
2022年,在乡党委政府和所有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走马乡获评“重庆市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在今年3月26日最新公布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拟命名名单中,走马乡也赫然在列。
文明,显然已成了走马乡的金字招牌。
法治安全新风:
治安案件5年内连续大幅下降
但过去,人们说起走马,几乎是与“彪悍”二字挂钩。
走马乡地处彭水县东北部,“三山两沟”是对这里地理条件最直观的总结,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全乡户籍人口17000余人,外出务工人口过半。
曾经的走马民风彪悍,在外界看来,这里频发矛盾纠纷事件。80岁的老村支书吴家友亲历了走马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赶现在差远咯!现在大家知法懂法、生活富足,再也不打架生事……”吴家友乐呵呵地说道。
当地在金银村打造了法治大院,并将法治教室称为“心顺幸福苑”,意为:心顺了,就幸福了。在这里,开展法治课堂已是常态,授课老师主要来自县司法局和律所。讲台上,签到册已积攒了整整3本,工整地记录着听过课的村民姓名。
“把加强法治教育放在首位,在每个村民心中划好红线,不能做的千万别做。”走马乡政法委员、副乡长龚潇介绍,村民知法懂法,非合理诉求大幅下降。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解决合理诉求。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历史性疑难案事件,本届乡党委政府班子也都积极应对,实现全部销案。
如今的走马,信访销号。2024年,全乡62件矛盾纠纷全都得到妥善解决。重大刑事案件做到了0发案,治安案件5年内连续大幅下降。
子女教育新风:
把娃娃读书当成走马头等大事
那么,现在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哪儿呢?一张照片里有着答案:当地的高中毕业生们,身戴红花,在集体合影里开心大笑。
这是走马的新传统!每年高考录取后,凡是考上了大学的走马籍学生,都会享受戴红花、游街、政府奖励等待遇。
“我们把教育当作走马的头等大事来办,大学生是最骄傲的成绩。”走马乡党委书记王松介绍,表彰活动让娃娃们增强了自信,增加了家乡归属感。
在一届届大学生表彰活动影响下,走马人不再攀比房子、车子和存款,用年轻人的话来说,走马人开始“卷”大学生了!
走马乡至今还保留着中学,且在全县排名靠前。数学教师吴委,就是走马人。“我怀着梦想走出大山,去城里读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吴委说,毕业之后她就回了走马教书。
“乡党委政府特别重视人才,从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优待,给了我们这些大学毕业回来的年轻人非常大的支持。”吴委说道。而如今,她也成长为学校的教导主任。
王松介绍,为鼓励更多的人才资源回到走马乡,乡里专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当地人纷纷捐钱,有在外面做生意的老板一人便捐赠了15万元。这些钱,每年都会用于表彰优秀的老师和学生。
乡党委政府还为近年来走马的大学生建了微信群,目前已有127人。王松表示:“大学生们走出大山去了祖国的天南海北,家乡人已经照顾不到,希望他们离家在外作为同乡,不论是学习生活工作,都能彼此关照,共同发展。”
家乡认同新风:
打造故事馆成走马人精神纽带
这些惊喜的发展变化和动人事迹,都被拍成照片,连同收集整理的老物件,收藏进了“走马故事馆”。
走马乡因境内走马岭而得名。宋朝时期,置盐井镇。明朝时期,改置盐井里。据传,当地产盐,马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
故事馆外观与普通民房无异,两开间、上下两层,240平方米大小,它悉数收藏陈列了这个小乡镇的古往今来。2022年6月,当地党委政府将原便民服务中心改建为走马故事馆,划分出了摄影展、书画室、走马传说、红色文化等7个展区。
“打造这个故事馆,就是想展示家乡文化,让走马人记得住乡情乡愁,留在家乡好好地建设家乡,走出大山也记得反哺家乡。”王松介绍,故事馆成立以来,深受乡亲百姓喜爱,还有不少村民主动捐赠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
故事馆里,走马乡从县志等古籍和老人口中深挖历史,还原了鸡冠城、走马岭、盐井镇等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记载了走马烈士墓中,5位解放军战士在走马乡剿匪英勇牺牲的故事。在摄影展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美丽的自然风光……100余张照片记录着走马近年来可喜的变化。书画室里,堂中的书法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归乡的走马人留下“走马”二字,不求写得好看,但求“把根留下”。
王松介绍,以故事馆为载体,乡党委政府积极邀请从走马走出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乡在大讲堂里讲述奋斗经历,“故事馆记录着走马过往的历史,也传颂着当代走马人的故事”。
有了乡情文脉作为纽带,这些年,走马乡添了不少新居。那些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们,纷纷回到走马盖新房子,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也许就是走马乡为每个人留住的“乡愁”。
近年来,走马全乡硬化公路总里程达230公里,极大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全乡8个村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公司,且都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
精神文明新风:
8人自发成立乡村铜管乐队
环境改善、收入增加、邻里和谐、充满希望,在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之后,走马人也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
一支由农民、工人、宝妈、村干部等8人自发组成的铜管乐队,已在当地“出道”两年。每当节假日或是类似高考表彰的场合,就能看到他们集体演奏的身影。
队员杨小英介绍,从最开始大家五音不全,到现在可以吹出多首曲子,大家付出了很多努力。“乐队生涯”让杨小英的日子过得丰富而快乐,“我一个农村妇女,没想到也能玩乐器搞乐队,现在家里4岁娃儿都能哼我吹的曲子!”杨小英开心地说道。
曾经的困难户,如今也成为了帮助别人的人。43岁的沙田村村民张为华,哥哥去世后一直照顾着年幼读书的侄儿侄女和家中老人,曾被评为“孝老爱亲”彭水好人。
“但孩子读书要学费,老人身体也不好,没有收入来源。”张为华回忆,乡党委政府帮助孩子们减免了学费,为她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她进入沙田村成为综合服务专干。“我主要负责村上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张为华说,党委政府帮助自己走出生活困境,如今她也要帮助更多的人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以党建统领,大力发展文化振兴,为群众把家看好。”这是王松在走马乡上任党委书记后定下的乡村治理基调。
几年过去,如今吹拂在走马乡“三山两沟”之间的风,早已不再是那股彪悍之风。
记者 江波 阮鹏程 宋剑 摄影 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