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走进长江之畔的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万亩脐橙园绿意盎然,金黄的果实与洁白的橙花同挂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橙香。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凭借一条“产业强筋骨,文明铸灵魂”的特色发展之路,成为重庆乡村振兴实践的鲜活样本。
产业强村:“金果果”带动富民增收
清晨,村民胡素兰挎着竹篮走进果园,熟练地修剪枝叶。“以前种橙子靠天吃饭,现在村里教技术、包销路,这收入可比以前强多了。”她笑着说。大坝村的脐橙产业,早已从“小散弱”走向了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升级。
永乐镇大坝村脐橙种植基地俯瞰(大坝村供图)
“千年名果养活一方水土。”奉节县脐橙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冯树林介绍,近年来,位于北纬30度脐橙“黄金产区”的奉节县,紧扣全市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以脐橙为突破口,围绕种植、贮藏、保鲜、加工、销售产业链,将奉节脐橙打造成品牌价值达381.7亿元的“金名片”。
在全县产业政策引导下,大坝村依托9.8公里长江黄金岸线的自然优势,推广种植纽荷尔、72-1等为代表的优质品种。去年全村脐橙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2.4万吨,产值突破1.8亿元,户均收入超12万元,连续入选“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村里的橙子,有的成批销售给水果商贩,有的经过清洗、分选、包装等工序,供应给电商、商超、农贸市场,甚至出口海外。”永乐镇大坝村村民翁德军说。
产业壮大背后,是组织模式的革新。大坝村党支部引导1356户村民,以村集体组建的技术服务队为主导,带动果农之间互帮互助,所有权、收益权归农户,管护期、采摘期协同作业,最大程度激发果农积极性。同时,成立农旅发展公司,开办农资门市、资产出租、承接劳务等盘活村内闲置资源。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
此外,大坝村积极探索“数字脐橙”,与腾讯、联通合作开发“脐橙区块链示范智能平台”,创新建立“一果一码”区块链溯源体系。项目区优质果率提升至85%,销售均价达4.5元/斤,比传统生产模式增收35%以上。
乡风融绿:生态浸润和美家园
沿着大坝村的江岸漫步,栽植的10万余株乡土树种随风轻摆,曾经的裸露坡地已披上绿装。“过去污水直排入江,现在全村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辖区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大坝村工作人员表示。
永乐镇大坝村一景(大坝村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千个巴渝和美乡村建设行动”的统筹规划下,大坝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算大账”,将生态保护融入产业血脉,大力发展“林-橙-禽”循环模式,年转化粪污4.5万吨,用于脐橙果园养护,每亩减少化肥250公斤、节本600元。同时推广“六个一”绿色种植标准,安装1800盏杀虫灯、300万张诱虫板,年均减少农药使用4000升。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后,300余户村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大坝村成功创建美丽庭院500户,曾经的脏乱差蝶变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家园。
村里建成4公里观光采摘步道、3处观景平台,推出“诗城寻橙”“竹枝词唱诵”等农旅线路,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00万元。“以前觉得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现在才知道这就是‘金饭碗’!”村民周功学在景区旁开起了“橙家乐”。
大坝村的乡风之变,还藏在细节里。全村制定村规民约《大坝十条》,推行积分制管理,累计劝导“无事酒”12次,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现象减少90%。同时,新建脐橙文化村史馆和农家书屋,创新“农家书屋+”模式,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
从“金果”带动富民增收的产业实践,到生态浸润乡风的文明焕新,大坝村让产业“扎根”,生态“留白”,文明“引领”,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共生逻辑。这条振兴路,正为重庆万千乡村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