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4月25日电 题:打通物流供应链上的堵点——来自2025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上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林红梅、赵佳乐
“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经过多年持续推动,正进入增量提质发展的新阶段。”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军25日在重庆举行的2025中国多式联运合作大会上说,集装箱作为物流运输核心要素,构建起国内、国际主干物流网络。近年来一系列创新模式和新技术正加紧打通公路、铁路、水路等全程运输中的堵点,畅通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
多式联运形成规模化发展基础
“当前,多式联运运行的重要使命就是按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要求,打通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循环堵点,提升现代供应链效率和安全韧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汪鸣表示。
多式联运起源于集装箱的发展,多年来,集装箱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转运中,存在诸多卡点。
“多式联运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李军为记者分析了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到1335万标准箱,占全国港口集装箱总吞吐量的4%。其中,沿海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约1263万标准箱,长江等内河铁水联运量约72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15%、22.1%。
集装箱吞吐量大港成为铁水联运新的增长主力。李军介绍,我国铁水联运量约90%集中于环渤海和长三角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1000万标准箱以上港口铁水联运总量占比超过60%。
中欧班列新线路成为推动多式联运发展的重要力量。李军说,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392列,发送207.7万标准箱,分别同比增长10.7%、9.2%。西安、重庆、成都处于前列,占中欧班列总开行量的52.8%。
新塑“四个全程”服务能力
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近年来推动具有跨区域联通和全过程管控能力的多式联运企业大力发展公铁、铁水中转等联运方式。
“多式联运经营人已从传统物流独立出来,逐步构建了‘四个全程’服务能力。”李军具体介绍说:一是整合全程物流资源,提供全程服务合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协同作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整合全程物流信息,建设多式联运平台,对接公路、港口、场站、航运、铁路等信息,实现货物在途查询等功能;三是经营人在多地建立服务网点,建设运营服务网点,实现全程转运衔接;四是提供全程运输责任保障,管控全程风险。
李军告诉记者一组亮眼的数据,经营人企业群体年集装箱运输量近3500万标准箱,在全球主要物流枢纽城市设立服务网点超4000个。
推进海关多式联运监管模式创新
海关是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重要环节。中国海关学会副会长王志表示,海关总署与国铁集团密切配合,聚焦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堵点、卡点,启动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业务新模式试点,同步部署上线运行海关多式联运系统,对接铁路95306平台国际多式联运功能,实现出口货物铁公多式联运全程物流一次承运,一单到底,海关联运监管一单贯通。
“铁路公路多式联运业务模式改变了以前企业需要分段办理转关手续的做法。”王志说,企业只需要传输一份出口货物多式联运申请单,就能实现启运地、换装地以及出境地的全程申报,并在始发地一次性办理报关和货物查验手续,实现一单贯通,解决了企业间频繁确认申报信息的问题,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一单制”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一个集装箱从货主发出,在经过公路、铁路、水路等多环节运输时,采用一份合同、一次运单保全程运输责任,以降低运输风险,提高运输效率,这种‘一单制’成为多式联运当前和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李军表示。
2024年11月,国铁集团所属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中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在铁路95306平台联合签发了全国首张集装箱多式联运“一单制”运单。国铁集团货运部多式联运负责人李鑫告诉记者,铁路与船公司深入合作、紧密对接,设计了多式联运“一单制”技术方案。
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与水路运输承运人安通控股、中谷物流、信风海运、泛亚航运之间联合推出“一单制”,实现了在中国铁路95306平台受理铁水联运全程物流业务。铁路与航运企业联合签发多式联运运单,铁路可以卖船票、卖全程票;各铁路局集团将自己定位为全程物流企业,收取铁水联运全程费用,将水运费支付给船公司订舱,对客户实现了“费用一次结算”;设计了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设计了铁水联运作业流程,推动箱型代码、品名、包装等标准规则互认,建设了海运订舱系统,制定了24个铁路与水运的数据交换报文标准。
截至4月20日,铁路共计开通6条干线铁水联运线路,累计完成多式联运一单制运量1172标准箱。
本次大会由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主办,来自全国的多式联运企业负责人和专家近400人,共同探讨推进多式联运发展路径。“目前我国多式联运比例还较低,通过交流促进模式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推动多式联运深入发展,多式联运将在我国降低物流成本中发挥重要作用。”李军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