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山城,走上坡道,再下一段梯坎,社区中心位置的空地是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居民平时摆龙门阵的地方。
龙门阵,是川渝地区人们闲谈的方式。露天一张桌,街坊们搬出竹椅板凳,天文地理、家常唠嗑,无所不谈。
4月22日上午,民主村社区的龙门阵加了桌子,多了26位远方的客人——来自亚欧非拉等地区23个国家的政党媒体和主流媒体负责人。
4月22日,民主村的龙门阵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仕彦 摄
择菜的嬢嬢们用本地方言谈笑,老年民乐团排练演奏音乐……在这个旧城改造的社区,这些远道而来的媒体人还有许多问题想跟居民们聊聊。
“改造规划从建设到管理,电梯怎么安、菜市场设在哪里,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都和老百姓一起商量。”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介绍。
“那么在民主村治理中,居民具体是如何参与其中的?”印度尼西亚《罗盘报》副常务编辑安德雷斯·马约托抛出问题。
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接过话头:“归结起来就是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四方议事会,居民、商户、社区以及平台公司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
4月22日,外宾在民主村的龙门阵现场提问。新华社记者 陆君钰 摄
不远处的“红砖会客厅”,记录着民主村从环境脏乱的家属区到漂亮的城市文化社区的变迁史。马拉维国民出版有限公司网络新闻编辑塞丽娜·谢娜·卡因加好奇发问:“对老旧建筑的拆除和改造,是否会受到当地居民阻拦?”
“对老城记忆的保留确实是居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覃昌德说,尊重历史、保留有价值的建筑和文化符号是共识,但怎么保留存在不同认知。“在改造实践中,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共同商量。”
伍成莉说,“红砖会客厅”的诞生正是商量的成果。改造时,居民们最舍不得建厂时老工人一砖一瓦亲手盖起来的红砖房,但各方对如何保留意见不一。
最终,党委通过组织居民、企业、商家代表共同商量,“给老墙穿了一件玻璃外套,用钢结构托着旧砖瓦,当年工人们亲手种下的164棵黄桷树也保留了下来。”伍成莉说。
“改造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共同商量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如果没有结论,最后是谁拍板?”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追问。
伍成莉讲起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民主二村2栋和3栋之间要新修车行道,不少居民持反对意见。
“车行道最直接的影响是从屋前经过,大家担心影响安静的生活。”伍成莉说,记不清和设计师、施工方去了多少次现场,查勘评估通路利弊;也挨家挨户收集居民意见,最终按少数服从多数,调整原来道路规划,改为人行道。
“我也想成为民主村的一员。”龙门阵结束,安德雷斯说。印尼发行量最大的全国性日报《罗盘报》网站刊出了他此行撰写的文章《学习现代化之城重庆的策略》。
“从前说起现代化,人们想到的都是纽约、伦敦,或是新加坡。”安德雷斯说,“我也去过这些地方,但重庆之行给我的感受是独特的。在民主村,在现代化的同时又能保留传统与历史,这是对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启发。”
“民主和现代化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而是为所有的普通人。”他说。(记者陆君钰、杨仕彦、赵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