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2025年4月23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迎来建校75周年。这所扎根巴渝大地、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职业院校,始终以“红色匠心”为魂,以“硬核技能”为基,书写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新篇章。
因“城”而生,七十五载初心如磐
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庆工人政治学校在北碚区澄江镇应势成立。其后,几经调整,变更为重庆市工会干部学校,主要开展工人运动理论研究、工会干部职工培训,办学期间为城市建设输送了一大批工会骨干力量。
重庆市工会干部学校旧址(校园一角)。
改革开放后,重庆市委决定于1981年建立重庆市职工大学,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为办学宗旨,24年间培养5万余名具有坚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重庆市职工大学旧址。
2004年,重庆市职工大学与重庆市工会干部学校合并组建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以“服务城市发展、培养大国工匠”为使命,开启现代职教新征程。从永川校区奠基到跻身西部卓越高职院校,从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到建成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学校在产教融合中淬炼“城职速度”,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彰显“城职担当”。
顺“市”而为,匠心育人向新而行
“对接产业办专业,服务城市育匠才”,是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扎根职教的生动写照。学校紧密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智能制造、航空技术等特色专业群,围绕城市发展定方向、围绕产业发展定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定目标,延展城校互动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型态,打造职创共促赋能平台,不断形塑产城职创融合发展新生态。
2020年9月,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
在这里,“红色匠心”与“硬核技能”交织成独特的育人图景。校风“坚卓勤勉、自强奋进”:从澄江镇老校址到永川新校区,校址变迁见证着学校发展的韧劲;教风“德润匠心、善导业精”:教学创新团队扎根一线,用“双师型”标准重塑课堂,让车间变课堂、作品变产品;学风“红色匠心、精益求精”: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一大批学子以“一技在手、能行九州”的底气奔赴城市建设的星辰大海。
2021年3月18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长城汽车有限公司共建重庆城职-长城汽车智能制造学院。
学生在重庆城市职业学院与永川区政府、德国西门子公司等单位联建的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上课。
近年来,学校坚持党建领航,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获批立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单位,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重庆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高校“十大育人”精品项目1个,“一校一品”优秀团学工作品牌3个。
乘“势”而上,精神赋能智启新程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校徽。
走进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映入眼帘的校徽图腾,正诉说着75年的精神密码:以中国红为底色,赓续着1950年重庆工人政治学校的红色基因,三颗红星寓意师生传承红色匠心,争当“技能之星、城市之星、未来之星”。九条跑道象征“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托举起“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城职人。城楼与齿轮:既是“工人”二字的历史烙印,更是“现代工业与人文城市”融合的时代宣言。
学校08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冉慧敏,通过淬炼成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09级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胡容,以奋斗的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一代代城职人以“把简单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永川校区大门。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75周年新起点,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正以“1358”发展战略擘画蓝图,聚焦“双高计划”提档升级,深化“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坚持干字当头、唯实争先,努力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正如校训“求德、求知、求技、求悟”所昭示的,这所院校将继续以匠心守初心,以精工铸未来,为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培养书写城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