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以“开放·融合·创新:全球视野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首届重庆教育国际交流年会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4月18日,渝北区春华大道,首届重庆教育国际交流年会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据了解,年会分为主论坛、平行分论坛及“一带一路”西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联盟座谈会等环节。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军作主旨报告。他表示,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掌握关键语种就是掌握开放交流的金钥匙。”在主论坛上,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表示,与重庆对外开放涉及的众多国家和地区相比,重庆高校开设的关键语种数量仍显不足,缺乏老挝语、柬埔寨语、菲律宾语、印尼语等东南亚关键语种,以及非洲、北欧等国的一些语种。“语种短缺限制了重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他建议,各高校要结合我国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国家的合作趋势,优先增设老挝语、印尼语等语言专业。
重庆师范大学校长王国胤则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国际化为切入点,探讨教育技术革新对跨国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的影响。比如,在“特殊教育+人工智能”探索方面,他认为,大脑认知研究要从模糊化转向精细化,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从经验化转向科学化。
在平行分论坛环节,参会人员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青少年中外人文交流”“深化多元合作,赋能‘职教出海’,共育国际化技能人才”“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与合作创新”“AI赋能基础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等议题展开研讨。
▲4月18日,渝北区春华大道,首届重庆教育国际交流年会现场,嘉宾发言赢得阵阵掌声。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金玲表示,教育国际交流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区县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快推进重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为我市迭代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议由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一带一路”西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联盟联合主办,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常春藤教育集团、重庆市巴南育才实验中学校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