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学减重成为全民健康新焦点,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肥胖专病门诊(逆转门诊)迎来就诊高峰。该院肥胖专病门诊自2024年11月开诊以来,已为近2000名肥胖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
什么样的胖才算是真正的超重或肥胖?
该院肥胖专病门诊负责人、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范小云介绍,超重和肥胖并非简单的“肉多”,基于体质指数的诊断标准:
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²。
低体重状态:BMI<18.5 kg/m2
正常体重:18.5kg/m2≤BMI<24kg/m2
超重:24kg/m2≤BMI<28kg/m2
肥胖症:BMI≥28kg/m2
对肥胖症的程度进一步分级:
轻度肥胖症:28.0kg/m2≤BMI<32.5kg/m2
中度肥胖症:32.5kg/m2≤BMI<37.5kg/m2
重度肥胖症:37.5kg/m2≤BMI<50kg/m2
极重度肥胖症:BMI≥50kg/m2
基于体型特征的诊断标准:
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故较易形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腰围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常用指标。正常腰围定义为<85cm(男性)和<80cm(女性),
腰围≥90cm(男性)和≥ 85cm(女性)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此外,腰围/臀围比(waist-hip ratio,WHR)是另一个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当WHR>0.90(男性)和> 0.85(女性)时,也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建议,腰高比把腰围和身高结合起评价,在预测心脏代谢疾病风险方面优于腰围,当腰高比≥0.5时,即可判定为腹型肥胖。
多学科团队协作破解肥胖困境
“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肥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中有肥胖史的人更容易超重。此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身体活动、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范小云指出。
据介绍,重庆医药高专附一院肥胖专病门诊以内分泌科一体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为依托,联合外科、营养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协作,开展营养宣教、搭配运动处方、综合非手术减重以及肥胖MDT手术等诊疗项目,通过“标准化评估—全方面干预—长期随访”模式,借助精准医疗技术,引入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等数字健康新兴技术,建立“院内诊疗+院外管理”的全流程体重管理新模式,实现远程采集、监测、评估、管理,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防-控-治”一体化管理体系,满足个性化、精准化、持续性的体重管理需求。
分层治疗打造“减重工具箱”
针对不同肥胖程度患者,门诊建立阶梯式治疗方案:
超重人群:采用“医学营养+运动处方+行为干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减轻体重目的;
药物治疗:BMI≥28kg/m2且经过3~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减重5%,或BMI≥24kg/m2且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症、高脂血症、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体重相关骨关节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成人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以帮助减重和改善健康状况。
手术治疗:对于BMI≥32.5kg/m2,或者27.5kg/m2≤BMI<32.5kg/m2且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或合并症的成年人,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无效,由肥胖管理团队全面评估是否有减重手术指征,患者意愿、治疗依从性制定个体化综合诊治方案。
哪些人需要看肥胖门诊?
・BMI≥28kg/m2或腰围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尝试多种方法减重无效
・肥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疾病
・青少年肥胖或产后体重难恢复人群
范小云主任呼吁:“肥胖是慢性病的温床,常伴有多种代谢性疾病和并发症,科学减重不是靠‘饿肚子’,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体重下降,而是让更多患者成功甩掉‘肥胖’负担。随着‘体重管理年’政策推进,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MDT团队规模,探索更多科学的减肥方案。”(徐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