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塘村庙坝千年良田。新华网发(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供图)
新华网重庆4月21日电(韩梦霖)谷雨时节,走进重庆市梁平区高山优质水稻主要产地——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幅阡陌纵横、山水田园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2023年起,铁门乡开始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整治过程中,长塘村整合了智慧灌溉、沟渠整治、产业道路、高标准农田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00余万元,打造“路成网、田成块、地平整、渠畅通”的“庙坝千年良田”。经过整治,水稻田从“小散乱”变成了连片大田,地形更平整,也更适合机械化耕种。
为发挥土地效益,长塘村通过“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集体,再统一向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出租,农户从中取得务工收入,每年村集体和农户可实现增收约25万元。
“整治前,一亩地的人工成本费用要一千多元,亩产量只有六七百斤,经过整治,人工费用降到了一千元以下,亩产量也提高到八九百斤,每亩收入提高500元左右。”梁平区瑞丰米业种植公司现场负责人何显华表示。
走进铁门乡长塘村党群服务中心,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显示大屏上,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闲置农房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据介绍,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运用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构建了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综合展现要素重配置、资源价值实现和产业变革的成果成效,实现多跨协同、全程覆盖的场景感知研判能力支撑。此外,铁门乡还建设了无人机智能基站,利用无人机实现了对耕地保护、矿山生态修复、森林防火等场景的自动巡查。
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数字化综合场景,铁门乡建立了全过程数据信息“一个库”,在规划自然资源数据基础上,归集集成各部门乡村管理和工程治理情况数据资源。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包括农业、规划和自然资源、水利、住建等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过去是“本本账”,现在则通过数字化综合场景成为“一本账”。通过算好空间账、资源账、生态账、产业账,评价耕地保护、空间腾挪、资源盘活、生态修复、产业振兴等整治成效,有效优化审查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了项目重复投资400万元。
“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该负责人表示。
铁门乡的变化,仅是重庆市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据介绍,2019年以来,重庆市申报实施了1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项目,主动谋划实施了24个市级项目,目前已建成15个,有效发挥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打造了适合中西部丘陵山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特色样本。
5年来,重庆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农用地整理近7万亩,新增机械化耕作面积2.3万亩,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约5万亩,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超1200处,腾退盘活低效建设用地近600亩,解决了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生态功能退化等“四化问题”,促进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项目区农民家门口就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下一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用,从强化规划协同引领、强化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强化数字化赋能等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项目,助推美丽重庆城乡风貌整体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