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九日,“渝飨记”工作人员在直播间里展示卤鹅。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4月9日清晨,非遗老字号“渝飨记”创始人周露,被密集的消息提示音惊醒:拼多多旗舰店后台爆单了——荣昌卤鹅一夜狂卖1202单,咨询消息叮咚不断。
“在线上卖了6年卤鹅,从未见过这个阵仗。”周露感叹不已。
这场爆单的源头,可追溯到重庆荣昌的“卤鹅哥”林江。前不久他追着网红“甲亢哥”投喂家乡特产卤鹅的视频意外走红,重庆老字号非遗美食荣昌卤鹅随之迎来“泼天的流量”。数据显示,相关视频让荣昌卤鹅的网络曝光率暴增4050%。
凭借这一热度,“渝飨记”这样的荣昌卤鹅老字号正以破竹之势“破圈”。
一朝爆火 日销上千
4月19日上午11点,“渝飨记”的生产车间里,9台巨型卤炉同时轰鸣运作,翻滚的卤汁咕嘟作响,厂房里卤味弥漫,鹅坯“排队”等待入锅。
“江哥带火荣昌卤鹅之后,我们日均订单都是1000多单,比之前翻了近10倍。”周露告诉记者,原本生产车间只有4台卤炉,最近又紧急购入5台,全天开足马力全力生产。
这波破天流量,周露此前从未“幻想过”。
1990年,周露的外公在荣昌老街支起一个卤味摊卖卤鹅。“那时每天就卤两锅,卖完就收摊。”周露告诉记者,到她接手时,生意也始终局限在本地和重庆主城周边。
转机出现在2019年。在拼多多平台运营团队的主动对接下,周露的卤鹅店取名“渝飨记”,正式入驻电商平台。
“进驻电商平台后,我们还根据平台不断反馈的消费端数据,对卤鹅的口味进行改进。”周露介绍,比如荣昌本地人吃卤鹅都比较咸,但外地消费者反馈“有点咸”,“渝飨记”就对咸度进行了调整。
2022年,“渝飨记”卤鹅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酒香也怕巷子深
事实上,荣昌卤鹅作为现制品,其特性也如一把双刃剑:保质期短,既保留了其新鲜美味,却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销售半径与市场覆盖面。
为此,过去众多本地商家不得不将销售重心放在实体线下,“渝飨记”算得上是最早一批勇敢“触网”的荣昌卤鹅商家。
但“触网”并非一帆风顺。
“除了保质期短影响销售半径,酒香也怕巷子深,荣昌卤鹅作为地方非遗美食,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周露说,之前,卤鹅买家大多集中在川渝等地。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于知名度有限的地方特色美食来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打开知名度与销路,2024年1月,“渝飨记”与“卤鹅哥”林江达成合作。前段时间,林江凭借那条爆火的视频意外走红,“渝飨记”作为他的合作商家,也迎来重大利好——拼多多店铺订单量呈几何级增长,知名度也大幅提升,最远的一单更是来自新疆喀什的塔吉克牧民家。
其实,不仅“渝飨记”抓住了这波机遇,荣昌当地的很多卤鹅商家也纷纷“上车”,接住这波“破天流量”。
荣昌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荣昌区每年卤鹅销量约500万只,店家有300余家。此次全网爆火后,卤鹅线上订单增长了105%左右,个别企业订单更是出现“疯长”。
注重质量 留住“流量”
地方特产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立足,仅有流量远远不够,真正能留住消费者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味道。只有保证产品品质,才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店铺的卤鹅日订单量超过了1500单,我们就赶紧把商品下架。”周露告诉记者,“订单太多产能跟不上,我们就宁愿不做,也要保证消费者拿到手上的荣昌卤鹅是最新鲜的”。
不仅注重产品品质,“渝飨记”还积极借助平台优势,拓展发展路径。“最近我们成功入选拼多多的‘多多好特产’计划,借助平台的强大数字化能力,品牌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周露说,没想到,此举还吸引了几位外国客人特意来店铺咨询,这让他们看到了卤鹅出海的机遇。
荣昌区也迅速行动起来,为卤鹅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荣昌专门梳理制定荣昌卤鹅电商发展机会清单,力争年内与10个500万“粉丝”级主播达成合作,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荣昌卤鹅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不仅如此,荣昌区还将启动电商培训计划,争取年内新开网店100家以上,并同步组建官方旗舰网店。此外,启动组建荣昌卤鹅公共售后处置中心,不断优化荣昌卤鹅电商发展生态。
根据《荣昌卤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2026年,荣昌区计划培育龙头企业3家,发展规模以上企业5家,全区卤鹅产业产值突破10亿元。销售体系方面,将构建“中央厨房+区域仓库+社区零售+电商销售”的多层次体系,新增销售店铺(包括线下店和网店)10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