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三板斧”劈出一个“隐形冠军”-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4/18 08:11:19
来源:重庆日报

“绿色三板斧”劈出一个“隐形冠军”

字体:

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受访者供图) 

  日前,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建电子)发布的年报显示,2024年,这家总部位于重庆开州的企业营收突破11.45亿元,同比增长17.78%;净利润达8020.19万元,同比大增239.44%。

  紫建电子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尤其在蓝牙耳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细分市场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其快速发展的答案就藏在一场绿色转型中:通过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壁垒、循环经济重构生产链条、产业链协同激活生态价值,用“绿色三板斧”劈开了传统制造业的困局,在全球消费锂电池市场的“红海”中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航道。

  从“高碳困局”到“绿色之路”

  根据欧盟《新电池法》要求,自2027年起,动力电池出口欧洲必须携带“电池护照”,记录碳足迹、原材料供应链等信息。

  这对依赖传统工艺的中国企业构成严峻挑战。2023年,全球消费锂电池出口因环保不达标被退回的案例同比增长45%。

  对于这样的行业性难题,紫建电子早有切肤之痛。2016年,紫建电子在欧洲市场遭遇重创:某知名耳机品牌因产品碳足迹不透明取消订单。此后,国内环保政策趋严,开州区淘汰93家高耗能企业。

  形势逼迫,紫建电子决定将年利润的30%用于研发绿色工艺,彻底摒弃卷绕技术,转向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

  2018年,紫建电子研发的叠片工艺硬壳扣式电池获得发明专利,打破德国瓦尔塔公司的技术垄断。这一创新不仅将电池能量密度提升30%,更使生产过程能耗降低40%。随后,企业进一步加大工艺创新力度。2020年,紫建电子攻关固态电解质技术,使电池循环寿命从使用500次提升至1200次,同时将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量减少60%。

  “废物”都被工厂自己“吃”掉了

  技术和工艺创新,让紫建电子以更低的能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下降,产品市场竞争力更强。但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比拼的是综合成本,只有整个产线各个环节的协同,才能避免能源管理上“按下葫芦浮起瓢”。

  紫建电子祭出绿色发展又一招:循环经济。即让产线各个环节“互吃废物”,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水平。

  为此,企业开始搭建绿色制造体系,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绿色工厂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并匹配相关资金和资源投入。

  紫建电子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通过产线的智能化,提升每个生产环节的节能降耗水平。例如,投资2亿元建设智能工厂,通过机器换人实现单位产能能耗下降35%。

  二是通过产线流程的科学设计,让生产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如今,紫建电子的废电池、废正负极材料、纸箱、锡箔、铜箔等固体废弃物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达100%,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超过95%。

  每个生产环节都最大限度减少“废物”排放,即便有排放,也基本上被下一个环节“吃”掉,通过这样一套绿色制造体系,紫建电子生产运营效率提高14%,不良品率降低26%,能源利用率提高25%。

  紫建电子还积极推行用地集约化。截至2024年底,紫建电子生产基地单位产值能耗较2018年下降50%。

  通过产业链协同构建“绿色生态”

  电池的产业链很长,紫建电子有很多供应商,要提升中国制造电池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协同发展。

  2024年5月,紫建电子与四川某锂矿企业达成协议:后者采用光伏供电开采锂矿,紫建电子则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采购其生产的“低碳锂”。这笔交易不仅使锂矿企业碳足迹减少25%,更让紫建电子获得欧盟市场“绿色通行证”。

  这份协议,折射的是紫建电子产业链协同绿色发展理念。

  类似的举措,他们还有很多。例如,在供应商管理上,紫建电子建立了绿色采购清单,要求上游企业碳足迹数据透明,2024年淘汰23家高污染供应商。客户联动方面,企业与华为合作开发“零碳耳机电池”,产品碳足迹较行业平均水平低40%,溢价率达20%。

  区域协作方面,紫建电子作为开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链主,带动德凯实业等20家企业实施绿色改造,使开州单位GDP能耗下降20.3%。此外,企业还主导制定《耳塞用锂离子电池碳足迹核算规范》,推动行业绿色标准统一。

  通过产业链协同,紫建电子带动开州高新区形成“材料-电池”的闭环生态,2024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单位产值碳排放较5年前下降35%。这一模式被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案例,吸引12家配套企业落户。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