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沙坪坝区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潘林行医的第27个年头,也是她扎根基层的第27载。27年来,上山的路从砂石路变成了双车道柏油路,医院同事来了一茬又一茬;见证辖区内三代人的成长,为他们送去健康关怀。人生有多少个27年?看见患者康复后的笑容,看着他们回归健康生活,潘林相信,自己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
接诊患者。(夏冰 摄)
缘起:共谱一场双向奔赴
潘林说,不是她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她。
潘林的成长经历与医学紧密相连。由于婆婆是一名老中医,从小耳濡目染之下也让她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时候,经常看到婆婆治疗痊愈后的病人真挚地说着谢谢,心中对这一职业充满了敬畏,从那时起,自己也想成为婆婆那样一个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解除病痛的医生。”潘林说。
1998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潘林来到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当时,基层医疗条件艰苦,但她从未放弃。
“基层医疗机构最贴近老百姓,这里一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潘林说,也正是从那时起,她便与基层医疗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27年时间里,她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从最初的普通医生,到现在中心的医务科科长、副主任中医师,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从医的初心始终未变。
热爱:把汗水洒在诊疗间
潘林的办公室与治疗区紧挨着,办公室除了满架的医学类书籍,最多的就是满屋红彤彤的锦旗。
喻大爷,因反复腹痛不止,饥不欲食,来到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当时印象非常深刻,老人脉细弱无苔,舌红绛无苔,典型的气阴两虚的病证。”潘林介绍说,经过半年多的中医调理,患者腹痛逐渐消失,食欲也恢复正常,不仅能正常地生活还能下地干农活。
“绝大多数时间,科室诊疗床都是满的,最多时每天接诊四五十人,每年接诊患者七千多。”潘林说。
王女士,从40多岁因为咳嗽第一次找到潘林就诊,到现在60多岁发现高血压,纳入慢性病管理,20多年的时间里,她及她的家人,有什么健康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潘林咨询,等她坐诊的时间前来就诊。
“我们家签订了家庭契约服务,这么多年以来,只要家里有人生病就来找潘医生,她特别负责任。”王女士说道。
“我是社区中医师,也是居民的家庭医生。”在潘林的理解中,家庭医生的重心在于“家”这个字。
这个“家”首先是家门口。把脉、看舌、推拿……这是潘林上门随访的一幕。为了让居民少跑路,歌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中医师进社区开展“家门口”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推广中医药健康知识,并结合季节特点和居民近期症状提供个性化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辖区居民上了年纪的,除了偶尔有点腰腿疼的小毛病,身体还过得去,总让他们跑大医院也不实际。”在潘林看来,家庭医生还相当于居民的“健康管家”。“居民有健康问题都可以快速找到我。”打开手机,她的通讯录里面储存最多的是患者的号码,微信群也多是为签约居民和诊治过的患者而建。
截至目前,潘林签约管理的居民已达到200多人。尽管签约数量多,但服务丝毫“不断档、不脱节”。
开展查房。(夏冰 摄)
传承:带动科室健康发展
医疗工作专业性极强,只有靠勤奋钻研才能技高一筹。为此,潘林把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她通过个人学习,反复研读中医经典,参加线上、线下各种培训,建立个人的病例库,记录复杂或罕见病例,不断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她不断总结诊疗经验,既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也运用传统医学的四诊合参,做到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科学诊断、病证结合、合理治疗,用过硬的医术和细致的态度为患者排忧解难。
此外,依托医共体推动上级医院中医专家定期到科室坐诊,设立名医工作室,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鼓励年轻医生参加康复培训、中医适宜技术等学习;创建“黄氏中医正骨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室等方式培育中医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青年中医,正处于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现代医学竞争和患者需求多样化的挑战,这条路任重而道远。”潘林说:“唯有夯实基础,掌握现代检查手段,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当年医学生的入学誓言,也是潘林从医多年的工作理念。重庆市首届“优秀基层中医”、重庆市沙坪坝区“首席员工”、全国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等荣誉,都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补强人才梯队,聚焦3-5个优势病种推出以汤剂内服、中药敷贴、穴位埋线、膏方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并用的治疗方案,让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手段多样化,康复理疗治疗病种多样化,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潘林表示,自己也将继续深耕社区,用中医药这把钥匙,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