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村即将投用的智慧农贸市场。(九龙坡区委宣传部供图)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是一个老小区,2022年初启动更新改造项目并纳入全国有关试点。2024年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察看小区改造和便民服务情况,听取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基层减负情况介绍。
一年来,民主村社区有何新变化?
今年元旦,民主村城市更新二期项目“交卷”,这也标志着整个片区的更新改造完工。3月28日,在民主村二期居民楼下的坝子上,一群身着绛红色演出服的老人正在排练。这支由建设厂退休职工组成的“民主村彭孃孃艺术团”,从最初十几人的锣鼓队壮大为现在拥有合唱、舞蹈、走秀等18个分团的大型团队,成为社区文化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
“以前排练像‘打游击’,现在家门口的坝子就是舞台!”艺术团团长彭其碧指着民主二村5栋前的排练场地说。
另外,总书记关心的老旧小区电梯问题解决了,民主村首批4栋老楼加装电梯于去年9月投入运行;一个连接商圈的闲置地块,改造成419个车位的生态停车场;居民们期盼已久的菜市场即将投用,新增的绿道连通社区南北……
“我们特别想请总书记再来民主村看看,现在的民主村和您上次见到的,又大不一样了!”彭其碧说。
老社区新模样
“以前这儿是片危房区,现在像座美术馆”
阳春三月的一个上午,暖阳斜洒在民主村片区的青石板上,将橙红色砖墙映得格外明艳。以前可不是这样。过去的民主村是当地有名的“棚户区”“城中村”,道路坑坑洼洼,房屋破败低矮。
2022年初,重庆正式启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以“留、改、拆、增”的理念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该项目是全市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分两期实施。项目一期于2023年5月完成,二期也于今年元旦正式亮相。二期涵盖78栋老旧建筑改造,新增7500平方米产业载体。这片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社区,正以16.13万平方米的崭新面貌书写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篇章。
走进民主村,曾经流淌黑水的泄洪明沟,已化身建设渠广场的海绵线性公园;全龄乐园的攀岩墙旁,年轻人挑战立体迷宫的身影与银杏树下朗诵诗歌的老人相映成趣。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东侧核心区的智慧农贸市场——3层楼的主体采用建筑废渣再造的环保板材,橙红色外立面与社区整体风格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以前这儿是片危房区,雨天漏水、晴天掉灰,现在倒像座美术馆。”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一院院长余水跟进民主村项目5年,这是他20年职业生涯中倾注最大心血、跟进时间最长的项目。
改造的匠心藏在每个细节里。36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拆除后,原地崛起的“棋妙连廉”成为银发族的乐园;社区食堂保留着搪瓷碗盛装的重庆小面,电梯井外立面镶嵌着居民捐赠的老门牌;建设者甚至将厂区光荣榜的老照片拼成记忆墙,引得银发老人驻足辨认。
民主村很民主
“我们提出的建议,成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民主村二期一侧,是新建的生态停车场,419个车位整齐排列。居民李琏摇下车窗,与巡逻保安打招呼:“现在停车方便了,中午我都习惯开车回家吃饭。”
两个多月前,他还在为抢车位与邻居红脸,此刻的从容源自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几次院坝会上获悉二期停车难问题后,九龙坡区决定将连接商圈的“黄金地块”——邻近的实验二小地块闲置地改建为临时停车场。2024年12月30日起,200余名施工人员昼夜轮班,多工种穿插作业,仅用28天便将这片堆满建筑废料的空地,“变”为带充电桩和两座公厕的生态停车场。
民主的“温度”,还藏在一小段梯坎的改造故事里。居民吴衡敏、文英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暴雨刚过,民主二村5栋前,居民举着伞、围着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商议楼栋梯坎坡度和入口方向。
事实上,为了十余步梯坎,社区网格员已经先后11次到现场听取居民意见。当天,伍成莉在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接访,又有民主二村5栋居民前来提意见。她不慌不忙地拿出根据居民意见与城市更新公司、设计师重新设计的整改方案。
“我们在尊重以前走向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完善,取消单侧台阶,在地势低的一侧设置栏杆。”伍成莉一一回应群众反映的问题。
在民主村二期改造过程中,九龙坡区让居民全程参与家园建设。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党员干部、设计师与居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改造蓝图在一次次院坝会讨论中愈加清晰。
通过院坝会、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等形式,民主村收集居民意见400余条。“我们提出的建议,成了家门口实实在在的改变。”吴衡敏高兴地说。
更让民主村居民欣喜的是,2024年10月,随着九龙坡区平台公司、重庆金瑞智慧生活服务有限公司的入驻,结束了这片老社区数十年无物业的历史——21名保洁员早晚两次清扫楼道,8名保安24小时轮值巡逻,5名项目专员穿梭在网格间协调事务。居民们每月仅需缴纳15元垃圾清运费,就能享受专业物管服务。
物业的入驻悄然改变着生活细节。82岁的朱玉珍举着“幸福卡”登上复古电瓶车,车身“建设厂1953”的烫金字在阳光下闪烁,“凭这张卡,80岁以上老人能免费坐观光车,享受免费维修服务。”
金瑞公司总经理柳涛的手机里存着三大主题规划图:“爱在民主村”为400多位老人提供免费维修服务;“梦在民主村”在主题邮局重现“一号信箱”的旧时光;“欢乐民主村”在智慧农贸市场3楼筹备话剧《建设记忆》。
夜幕降临,保安老陈拎着工具箱走进民主二村4栋,熟门熟路帮独居老人换灯泡,楼道感应灯将他制服上的反光条映得发亮——这抹蓝色,成了让民主村居民安心的底色。
基层减负显效
“以前天天当‘表姐’,现在专心当‘跑腿姐’”
下午,民主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吴晓梅轻点手机屏幕,不到两分钟便完成当日工作报表——这个曾让她头疼的“必修课”,自“一表通”上线后,已简化成指尖轻触。
“去年我们社区要填103张表,今年只剩13张!”她笑着说。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网格数据:3669户居民中,2400多位老人的健康档案、200多位残疾人的帮扶记录、230余家商户的有关信息一目了然。
此刻,专职网格员陈容青正穿行在老旧楼栋间,兜里的智能终端,提醒她今日需走访5户独居老人。
基层减负的变化始于2024年2月。随着“一表通”智能报表系统在全市推广,九龙坡区镇街报表数量从平均412张锐减至73张,填报时间缩减三分之二。
陈容青对此感触很深:“以前天天当‘表姐’,现在终于能专心当‘跑腿姐’。”
今年初巡查时,她发现40栋4楼住户厨房浓烟弥漫,通过“数字重庆”平台秒报险情,联动民警、党员志愿者10分钟内化解危机。
一年来,民主村社区通过这样的高效处置累计解决民生诉求110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60余起。
社区干部腾挪出的精力,化作四方议事的动力。
民主一村24栋一单元加装的电梯,正是30余场“四方议事会”带来的改变。伍成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诉求:低层住户担心采光,年轻人要求人脸识别系统,轮椅老人呼吁增设爱心呼叫铃。
“加装电梯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她展示手机里的“五议工作法”流程图——从居民提议到最终决议的五个箭头,串起400多条建议。目前,24栋有4部电梯投入运行,另有十余个楼栋的加装申请正在立项。
今年2月,伍成莉多了一个新身份——民主村社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结合民主村独特优势,公司已初步设计了“我当一日‘村民’”沉浸式旅游、“我穿越一次‘建设厂’”电瓶车游览、“我带一份‘民主礼’”文创产品等策划,希望一改往日的政府“输血”模式,转向“自我造血”,以利润反哺社区服务。
高品质生活圈
“老去的建筑会新生,沉寂的街巷能沸腾”
落日透过油画教室的落地窗,洒在周正茂刚完成的画布上。作为建设厂的“厂三代”,33岁的周正茂与妻子贾成俊岚将两套老房改造成近200平方米的“一角艺术”空间,每月吸引近百人来此体验油画创作。
“艺术不该困在殿堂里。”周正茂擦拭着从意大利带回的调色刀,笑着说。身后的顾客正品着红酒彩绘一幅山城夜景。
这样的多元融合场景,正在民主村的街巷间蔓延。牧马人火锅店里,33张餐桌飘着牛油香气,创始人林龙在后厨与前厅之间穿梭忙碌着。
“13年前只有15张桌子。”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画面里破败的门面已变成通透的玻璃房,20名员工过半是回迁的老邻居。
在民主村二期的颂金肆RICH咖啡馆,主理人刘子儒调试着新购入的烘豆机。作为“开业3个月就冲上点评榜首”的社区咖啡馆,刘子儒从民主村起步,准备在重庆再开7家分店。
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民主村作为创业和生活的平台。主理人们的“抱团取暖”,让老社区焕发新生机。
长狗咖啡店主理人封莎的手机群里,3家咖啡馆主正商量周末的联动活动。“百米内3家店,但我们卖的是创意。”她边说边将客流引荐给隔壁新开的器物店。
这样的共生模式在民主村孕育出100多家特色店铺:油画体验馆隔壁是女装买手店,火锅店楼上藏着甜品工作室,自助拍摄店的补光灯照亮了老居民楼的拐角。这些特色店铺散落在老居民楼间,满足周边居民和上班族的生活需求。
晚饭后,建设渠广场的彩灯次第亮起。遛弯的老人驻足观看“15分钟生活圈”规划图——民主村刚被纳入重庆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试点,将与周边4个社区一道,在1.55平方公里内实现教育、医疗、商业的全域共享。
当“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的蓝图逐渐清晰,每个转角处升腾的烟火气,都在诉说同一个故事——“老去的建筑会新生,沉寂的街巷能沸腾。现在的民主村,真的又大不一样了。”一位居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