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她让三峡果林“一路开挂”-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15 10:58:42
来源:万州时报

重庆万州:她让三峡果林“一路开挂”

字体:

马晓丽在做实验。

马晓丽(左)指导果农改良果树。

马晓丽(右)收集果树数据。

果树结出累累硕果。

马晓丽在果园里调研。

马晓丽(左)讲解果树培育方法。

  暮春时节,海拔千米的恒合土家族乡凤安社区,雪白樱花绽放如云。

  清晨,露水还凝在叶片上,34岁的马晓丽已背着工具包走进了位于这里的甜樱桃(俗称车厘子)种植示范基地。

  来不及欣赏满树繁花,她从工具包里拿出检测仪、笔记本,检测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空气相对湿度,查看花芽率、成花率……

  “花芽分化率超过58%啦!”当检测数据跃然纸上,这位重庆三峡学院农业科学院的高级农艺师脸上露出了笑容。

  此刻,周围静悄悄的,只有笔尖在纸上摩擦的声音,似乎在讲述8年科研路上数不尽的林下故事。

  “农业科研没有捷径,每个小数点都要用脚步丈量。”马晓丽一边记录,一边喃喃自语。

  山风掠过示范基地,千万朵樱花悄然孕育青涩果实,这场鲜有人知的“北果南移”科技突围,即将结出累累硕果。

  而作为全程参与技术攻关的科研人员,马晓丽却说,这仅是她科研征程的一小段。

  破译果树的“生命密码”‌

  奔走于田间地头,当好果树“医生”,是马晓丽的科研常态。

  暮春的万州,桃花凋谢,青果初挂。在实验室忙完一天工作,看着窗外淅沥的雨,她忍不住给蒲鑫垚打了个电话。

  “果树坐果如何”“叶片有没有卷起”“有没有蚜虫”……

  自去年初与蒲鑫垚结识,每到果树生长、挂果关键时期,马晓丽就会逮住时机主动“问诊”,或者赶到现场“开处方”。

  “多亏了你们的指导,一切都恢复了正常,今年肯定是大丰收。”蒲鑫垚激动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

  “90”后的蒲鑫垚是一名返乡人才,作为恒合土家族乡恒心村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他带领村民发展黄桃、蔬菜数百亩。然而,黄桃园刚一挂果,就出现了叶片卷曲发红、变厚、焦枯脱落的情况。

  “化肥都是挑最贵的买,咋越养越糟?”蒲鑫垚欲哭无泪,向马晓丽求助。接到求助电话,马晓丽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

  看着满园桃叶片无精打采,蜷缩一团的样子,马晓丽初步判断果树患上了缩叶病,而且满园病菌非常多。

  为此,她迅速开了“药方”,并在此后坚持在桃树生长结果的每一个关键时期,赶到基地,指导科学病虫害防治和施肥,帮助果农降低果园病菌量,同时慢慢恢复树体。

  通过一年多时间定期上门“出诊”,恒心村黄桃在缩叶病爆发期间展现了全新的状态,不仅桃树叶片一改往年皱缩的情况,开花结果形势也很喜人。

  对于马晓丽来说,果树的“富贵病”就像人类“感冒”,很多时候“药到病除”。但实际中,面临的却是无数的疑难杂症。

  三峡库区雨季多、湿度大、日照少、云雾多,果树生长环境湿度大,病虫害易肆虐,柑橘、李子、桃子、猕猴桃等均存在多种病害,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作为农科院果树室负责人,马晓丽致力于解决三峡库区果树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化身行走的“果树医生”,穿梭于实验室和田间地头,先后发现、研究、解决脆李流胶病、猕猴桃溃疡病、黄桃缩叶病等20多个果树疑难杂症。

  在这个过程中,马晓丽完成市级区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项目11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专利7项,主持制定地方标准3项,用智慧和汗水破译了一个又一个果树的“生命密码”。

  探寻果农的“致富密钥”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对于农业科研,马晓丽坚持这样的理念。

  在8年前,看到别人研究分子、做基因,她曾有过心理落差,觉得自己研究的东西不那么“高、精、尖”。但现在,一想到能帮果农解决实际问题,甚至自己研究的技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马晓丽的心里就满满的自豪感。

  吴琼是响水镇联合村脆李种植大户,在当地种植脆李500亩。2020年,脆李挂果,客户与其签订采购协议。原本丰收在望,不承想一场暴雨过后,果园大部分脆李开裂,一年辛苦打了水漂。

  马晓丽实地调研后,带回土壤和脆李样品。经过反复实验、数据比对和分析研究,马晓丽发现青脆李裂果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由此提出了一种防止脆李裂果并提升果实品质的方法。根据该方法,马晓丽指导吴琼在果园内增施硼、钙等肥料,并搭建遮雨设施。

  第二年,吴琼果园的脆李裂果率从85%降至21%,挽回损失近100万元。

  此后,针对脆李裂果难题,马晓丽通过探究裂果与土壤特性、果树矿质营养、激素变化的关系,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明确裂果关键调控因子,创新性发现高锰含量与裂果正相关,颠覆了人们对锰元素作用的传统认知,并通过研究水分进入果实的途径和不同防裂果措施,作为第一起草人牵头制定覆盖“园地选择-土壤改良-水肥调控-生长调节-避雨技术”的全链条脆李裂果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推动脆李裂果防控从依赖经验向标准化、可复制模式升级,以实际行动和科研成果为果农铺就了一条通往丰收的路径、找到了“致富密钥”。

  不只是脆李,柑橘作为三峡库区第一大水果、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其稳产稳收和提质增效同样是马晓丽孜孜不倦的追求。

  近年来,三峡库区柑橘产业优质果品降低问题逐渐凸显,马晓丽和团队经过研究,形成了一套解决办法。但果农千千万,让大家改变“土方法”,是个大难题。

  为此,马晓丽联合农技推广部门,在万州、云阳、开州、奉节、巫山、忠县、涪陵建立了14个试验示范园,开展以增施腐殖酸有机肥、微生物菌剂,补充中微量元素,培育高光效树形和病虫害绿色防控为核心的柑橘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以技术“样板间”的形式,做给果农看,带着果农干,让55万多亩柑橘林实现提质增产,累计新增经济效益7.2亿元。

  揭开果盘的“丰富之谜”

  甜樱桃被誉为“百果第一枝”,因其经济价值高,是市民果盘子里的“奢侈品”“红宝石”。

  前些年,万州不少果农尝试种植甜樱桃,但大多数出现只长树不开花、只开花不结果、虽开花结果后掉果等问题,甜樱桃落地万州宣告失败。

  果农种植信心一度大受挫折,市民的果盘子也没有实现甜樱桃的“本地产”。

  马晓丽和团队决心改变现状,揭开甜樱桃与万州难以“结缘”之谜,让万州市民的果盘子丰富起来。

  她和团队围绕三峡库区甜樱桃栽植普遍存在的成花难、坐果难和稳果难问题,启动甜樱桃新品种引进和促花保果技术攻关。

  经过研究,马晓丽发现果农前期栽种的甜樱桃品种大多需冷量较高,三峡库区的冷量无法达到,导致甜樱桃未达到其休眠要求,花芽质量不高。她还发现,三峡库区降雨量大,空气湿度高,甜樱桃树体极易旺长,营养生长非常强势,导致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成花少,在种植过程中,果农对果树的营养管理不善,导致花芽分化不好。

  针对这些问题,马晓丽和团队先后十余次赴山东,筛选引进适宜三峡库区高海拔地区的甜樱桃品种,再在这些品种的基础上,研究了促花素、拉枝、刻芽、控旺剂等技术,在恒合土家族乡、罗田镇等地建设了3个甜樱桃种植示范基地,以研究、示范、带动形式,让高端水果落地万州。

  经过技术攻关,马晓丽和团队突破了甜樱桃在三峡库区“坐果难”“稳果难”等关键技术。

  去年,甜樱桃示范基地4年生果树亩产达到350公斤,6年生果树亩产达到400公斤,打破了三峡库区种不出甜樱桃的“魔咒”。

  果树上的果子累累,果树下的成果同样颇丰。马晓丽和团队因此发布了地方标准《甜樱桃生产技术规程》,还发表了甜樱桃相关论文2篇。

  把外地的好品种引进来,也把本地的好基因找出来。

  这些年,马晓丽的足迹遍及三峡库区10多个区县,开展李子、柑橘种质资源调查。

  脆李和柑橘是三峡库区支柱产业,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较为稳定的基因,但各地仍然存在适宜性、口感、味道差异。为了用科学的手段找出和保存优良基因,马晓丽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在库区先后搜集了李子种质资源43份、柑橘种质资源82份,观察记载了各品种的丰产性、抗逆性和适应性,为市民持续吃上本地好水果奠定基础。

  从破解“富贵病”到驯服“红宝石”,从拯救裂脆李到重建柑橘园,马晓丽用八年光阴,以科技为笔,以大地为卷,在三峡的果林间写就了一篇又一篇论文,让科研的甘霖浸润三峡果林,用闪光的青春为人们带来生活的甘甜。(尧华燕 文/图)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