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渝启动 发布癌症认识十大误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14 10:07:35
来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渝启动 发布癌症认识十大误区

字体:

  每年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为“全程管理 全息发力”。4月13日,重庆举行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启动仪式。

  活动当天,由中国抗癌协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正式发布,该书覆盖28个瘤种、41个技术,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公众分享核心知识。此外,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发布了“十大常见癌症误区”。

义诊现场。

  活动现场设置了众多丰富、有趣的活动,50名肿瘤专家联合开展义诊咨询,免费开展血压检测、超声检查等,并发放癌症防治健康宣传资料。16个科普主题摊位组成的“科普游园嘉年华”,市民可以亲自制作中药香囊,体验模拟麻醉插管等互动体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吴永忠介绍,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提升,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从病因预防到早期诊断,从个体化治疗到康复护理,癌症防治的科学方法正在不断更新完善,远离高危因素、做好定期筛查等正确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而预防是经济且有效的健康策略。“持续提高公众对肿瘤的认知和防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就要求我们持续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诊疗等内容,广泛开展癌症防治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形成防癌抗癌合力。”

  十大常见癌症误区

  误区1:癌症会传染?

  真相:不会

  临床资料证明,癌症病人并不是传染源。癌症并非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误区2: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

  真相:不会

  活检使癌细胞扩散的可能性很小,癌症的特性就是容易扩散、转移、复发,即使不做活检,癌细胞也可能会转移。担心做活检引起癌细胞转移的想法是错误的。

  误区3:化疗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吗?

  真相:不会

  化疗作为目前癌症治疗的有效方法,它的副作用已经降低,绝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承受。

  误区4:长期服用吗啡等止痛药会上瘾?

  真相:不会

  规范化个体化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同时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管理,患者的镇痛效果好,成瘾概率极低。

  误区5:肿瘤患者不能吃“发物”?

  真相:不一定

  肿瘤患者是否能吃“发物”需要基于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和个体差异。

  误区6:运动会导致或加速癌症复发?

  真相:不会

  适度的运动能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降低放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减少手术带来的并发症。

  误区7:康复出院后不用再随访?

  真相:不对

  肿瘤病人接受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监测。根据疾病的不同,随访时间略有差异,但一般每3个月或者半年一次,5年以后可1年一次。

  误区8: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就是癌?

  真相:不一定

  健康人的肿瘤标志物一般是正常的,但不是所有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下都提示恶性肿瘤,健康人的生理变化、部分良性疾病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需要结合病人的病史、影像学检查等情况进行综合诊断。

  误区9:放疗后身体带有辐射?

  真相:不对

  肿瘤放疗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是指肿瘤患者接受外部放疗机器的照射。当外照射停止后,治疗用的射线也会随之消失,患者身体不会携带或残留辐射,所以不会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内照射是指把放射性物质植入到肿瘤患者体内,最常见的是后装治疗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装治疗是把放射性物体放置在患者体内进行5~30分钟不等的照射,当拿出放射源后,患者体内不会带有放射线。需要注意的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由于植入后会在患者体内放置一段时间,此时,身体会发出低剂量的辐射,且不断衰减,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因此,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在放射性衰减期间,建议远离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与周围人群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误区10:采用饥饿疗法可以饿死肿瘤?

  真相:不可以

  营养摄入不足会让正常细胞难以发挥生理功能,摧毁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会使肿瘤细胞大肆掠夺正常组织细胞营养,进一步加快营养不良、组织器官受损、免疫功能下降,从而降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加快患者死亡。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