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三月中旬,走进南川田间地头,樱花、梨花、桃花、油菜花绚丽绽放,整地、除草、播种、施肥,农民朋友用辛勤汗水浇灌着新年新希望,其间还有一些领头人,他们或走进大棚传技术,或挽起裤脚下田垄,或手持剪刀作示范……
这群人是谁?他们是区政协委员,正在用实干实效助力春耕生产的优美图卷。
传授技术,只为“菜根香”
清晨6点,大观镇中江村的蔬菜田已是一片热闹。“这土湿度够了,但得再掺些腐熟秸秆,晚熟番茄最怕板结。”冯秋容蹲在地头,捏起一撮土搓了搓,转头对围拢的农户说。
作为重庆市劳动模范、南川区“蔬菜大王”、区政协选派到大有镇水源村的委员“名誉村主任”,冯秋容立足自有蔬菜基地,组织同村村民学习种植、嫁接等关键技术,带出“徒弟”近10个,其中1名徒弟2024年蔬菜种植收入近100万元,带动水源村发展蔬菜种植基地超过300亩。
冯秋容在村民心中还有另一个身份——行走的“技术宝典”。春耕时节,人勤,他更勤。常常可见他穿梭在全区各个乡镇、村社,为群众深入浅出地讲解蔬菜培育、嫁接、防虫等种植技术,带动全区蔬菜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3月以来,他已累计前往大观镇、太平场镇等8个乡镇,指导种植户50余户。
“以前种菜看天,现在得看技术。”冯秋容说,他已开通了“黑娃番茄-冯秋容”视频号,无偿向广大热爱蔬菜种植的网民朋友分享种植心得和经验技术。同时,他计划今年4月组织10余个种植大户前往湖北等省市学习先进的种植经验和销售模式。
发展基地,只为“米满仓”
盐井梯田是石溪镇现存较为完整的梯田群,也是市民周末休闲观光的打卡地。作为南川区政协农业界别委员,骆教早在5年前就发现了盐井村的特殊价值,并于3年前到村发展有机稻米种植基地。
春耕伊始,盐井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角落里优质稻种堆成小山,骆教委员正在为30余名群众讲解有机稻米种植要求和技术规范。
“今年我们有两个水稻品种,大家只管种植,我们负责收购、加工、销售。但核心区种植要求仍然是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生物菌肥由我们提供……”讲解结束后,骆教与11户种植大户签订了“种植、加工、销售”协议。
据骆教介绍,今年他已在石溪镇盐井村、南茶村、翠丰村等村社发展高品质水稻种植基地1300亩,较往年增加近800亩,同时建成投用全自动稻谷加工生产线1条,注册“南晟”“晟蕤”等多个商标。他希望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有机稻米种植队伍中来。
组织务工,只为“腰包鼓”
“这些过密枝要适当修剪,枝条上密集的芽点也要适当抹除……”在兴隆镇晚熟李基地,陈名岳委员戴着手套、挥舞着剪刀,为20多个村民进行剪枝示范。
将手中的枝剪递给村民后,陈名岳介绍道,“2011年,我开办了重庆越顺物流公司,2014年在运送水果过程中偶然结识成都市龙泉驿的水果种植专家,几经请教和深入交流之后,决定在兴隆老家发展晚熟李基地70亩。”
当问及为何跨界转型时,陈名岳说,他是一个农村娃,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发展晚熟李基地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对高品质水果旺盛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地带动周边邻里乡亲参与务工、增加收入。
据了解,截至目前,陈名岳已分别在四川广安、兴隆老家发展了水果种植基地200亩、70亩,年产量约40吨,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上千元,兴隆基地还荣获2024年度“重庆市南川区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A级基地。
这些都只是区政协委员助力春耕生产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南川大地上,宋昌明委员的白茶园中500双巧手穿梭不停;刘练委员发放的5000亩糯玉米种正在高山梯田孕育金黄;金小朴委员民宿的生态农田里,人工除草的身影与青山相映成画……政协制度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优美画卷。(记者 郑思雨 通讯员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