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个破破烂烂的巷子,气得我想搬走!”77岁的袁开珍婆婆说,“现在这里变了个样,陪孙子读完书,我还想继续住在这里。”4月9日,沙坪坝一心巷,在这里住了10年的袁开珍婆婆说。而在三四个月前,这条巷子还是居民口中的“堵破旧”——巷口长年堵车、一条水泥路坑坑洼洼、整个巷子灰头土脸、外卖小哥无处歇脚……如今,它却成了沙坪坝“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的鲜活样本:有24小时智慧生活馆、儿童乐园、暖“新”驿站……成为青年活力街区、学子筑梦街区、儿童友好街区和老年颐养街区。这条小巷成为“幸福巷”,让6000户居民从“想搬走”变成“不想走”。
老巷的“痛点”有多痛
袁开珍婆婆以前最怕下雨天:“巷子里的道路坑坑洼洼,去年有个下雨天我摔了一跤,门牙都摔松了,要不是陪孙子读书,我早就搬走了。”巷子里的居民,不少都和袁婆婆有同感。
外卖小哥的烦恼更具体:“冬天想热饭,只能蹭商家的微波炉。”而家长对深夜找不到打印店记忆犹新:“有天晚上,孩子要打印作业,我跑了一条街,打印店都关门了,腿酸心更酸。”
一心巷曾是一家破产国企的内部道路,虽然只有一两百米长,却是沙坪坝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区域,连接的几个小区共计居民6000余户,其中有很多老人儿童,附近还有多所中小学,一墙之隔是重庆大学。密集的人口催生了较为发达的消费需求,外卖小哥大量聚集。
如何兼顾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一度成为一心巷改造面临的棘手难题。
938条意见如何变成现实
去年,一心巷被纳入我市首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打造试点。街道发放问卷征集到938条意见,最终梳理出10类高频诉求,形成10大场景共59项具体任务。
根据居民意见,一心巷设置了24小时智慧生活馆,不仅有全天候自动贩卖机,还根据周边人群特点,增加了打印复印机、现磨咖啡机;将闲置十多年的社区空房,改造成拥有三层露台和玻璃观景台的阳光观景城市青年会客厅,为居民免费提供活动场地;靠近沙坪坝小学幼儿园的一块空地成了“儿童乐园”,增设了木马、跷跷板、卡通墙;专门设立的暖“新”驿站,为外卖小哥等提供歇脚、热饭、充电等服务;最让老人满意的是,小巷实行了人车分流,整个地面加装防滑地砖,成为平整的步行道。
目前,一心巷59项改造任务已完成了48项,余下项目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而沙坪坝街道辖区内的一心巷与中渡口的两个“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将于本月内完成,惠及3万余名居民。
居民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就是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沙坪坝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坚持“缺什么就补什么”“居民最需要什么就建什么”的思路,甄选出了需求、事项、项目“三张清单”项目(事项)236个,每个镇街精选出10件群众特别关心的民生实事有序推进“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
为了让政策落地既有民生温度,也有经济效益,沙坪坝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换享家”活动,积极探索社区公益基金、社区合伙人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居民受益”的良性生态。
沙坪坝区内有新就业群体12万人,其中日均送单骑手就有5300余人。接下来,该区将加强对这类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在已有的210个暖“新”驿站基础上,增设更多可以为骑手提供歇脚休息、充电喝水、遮风避雨、纳凉取暖的空间,发动商户为骑手提供延时供餐、小哥套餐等服务。
同时,针对部分居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将结合“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的打造,重点谋划实施重庆大学A区东侧的松林路改造提升、小龙坎至重庆七中路段更新改造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