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这里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咱们用三根钢钉稳稳接住骨头,伤口只有针眼大小,恢复自然就会更快一些。”在重庆市云阳县中医院骨科诊室,患者总能看到一位手持影像学胶片的高个儿医生,用一口温柔的普通话,为患者细细讲解病情。他就是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支医专家于海勇,一位用精湛技术与真诚关怀服务于患者的“暖心山东医生”。
耐心解答,用温暖架起信任桥梁
作为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的业务骨干,于海勇在接到鲁渝支医任务时,内心充满了责任感与期待。“医者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无论在哪里,患者的需求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他说。文登整骨医院“治好病、服好务、少花钱”的服务理念,成为他支医路上的座右铭。
2024年7月,初到云阳,于海勇迅速投入工作。他发现,当地骨科疾病以创伤和骨质疏松相关骨折为主,老年患者较多,因传统治疗方式创伤大、恢复慢,许多患者及家属十分排斥手术。
开展手术。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我这么大年纪了,做了手术还不知道会怎么样?”一名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因担心手术风险拒绝治疗。倾听完老人和家属的担忧后,于海勇将老人的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一番细致地讲解,从疾病情况、并发症风险、治疗选择、手术的原理、术后康复等,给老人细细算了一笔“账”,老人及家属听后一致选择了治疗方案。
随后,于海勇带领团队为老人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开展了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手术顺利。
此外,于海勇坚持“把选择权交还给患者”,每次手术前都会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及风险,确保患者和家属充分理解。
技术更新,让众多骨科患者获益
一名小男孩因骑车不慎致肱骨近端骨折入院,家属焦急万分。传统手术需切开复位钢板固定,于海勇采用闭合手法复位钢针内固定术,帮助孩子术后3周骨折愈合,患肢功能完全恢复。
病例讨论。(夏冰 摄)
在云阳县中医院骨科,由于海勇主导的“骨科微创”悄然展开。他带领团队将传统的大切口骨折手术逐步转化为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创口从十几厘米缩短至针眼大小。这种技术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出血,更避免了二次手术取钢板的痛苦,让众多患者获益。
数据统计,在支医期间,于海勇开展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等微创技术十余项,参与手术及手术指导189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 PFNA内固定术被列为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这些技术的推广,使当地复杂骨折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患者术后恢复周期同步缩短。
倾囊相授,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悉,闭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是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特色优势,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避免二次入院取内固定等优点。
“支医不仅要治病,更要培养一支能扎根当地的医疗队伍。”于海勇深知,技术的传承比手术本身更重要。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特长帮助年轻医生成长,在云阳县中医院支医期间,于海勇通过“一对一指导”与年轻医生结成师徒对子,从病史采集、影像判读到手术操作,手把手带教年轻医生,目前,他带教的2名年轻医生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的骨科手术。
云阳县中医院骨科中医师毕丁的蜕变印证了他的诺言。
临床带教。夏冰摄
“于老师教我们用最小的创伤解决最大的问题,现在患者恢复快、花费少,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如今,已能熟练完成肱骨髁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从原来的切开复位变成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也缩短了。
毕丁说:“对于年轻医生而言,我们对新的手术方式,以及把手术逐渐精细化、微创化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于老师上台的时候,心里就特别的踏实,他总是能在我们面临棘手问题时,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我们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除了临床带教,于海勇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分享国内外骨科前沿动态。他建立了“云骨学习群”,随时解答疑问,组织病例讨论。在他的推动下,医院骨科团队成功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复杂病例会诊率提升40%,切实提升了当地骨科手术团队的整体水平。
在“鲁豫有约 山东支医千村行”义诊活动中,于海勇还翻山越岭为村民检查,发放骨质疏松防治手册。“看到他们排着长队等待诊疗,我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他说。
从黄海之滨到大巴山区,于海勇用近一年的时间,以专业与温情,在云阳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医者的大爱。他带来的不仅是微创技术的更新,更有“医疗是科学,更是人文”的服务理念。正如他所说:“支医是一段旅程,更是一种使命。只要患者需要,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歇。”(蒋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