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公布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重庆以2831.83亿元的成绩,首次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消费总额最高的城市。
社零总额既是城市消费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此次登顶“消费第一城”,可视为重庆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成绩,主要得益于重庆做对了“三件事”。
打造消费新场景
建成“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286处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位于渝北区的紫薇路凭借独特的“市井烟火气”与“潮流消费力”双重引力,日均吸引游客突破5万人次,呈现“人从众”的火热场景。沿街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超40%,其中餐饮、文创类消费占比超七成。
6年前,紫薇路还是一条以副食品店、汽修厂为主的背街小巷,路面坑洼、管线杂乱。2019年,渝北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启动紫薇路改造工程,通过“硬件升级+文化赋能+业态重构”三步,让老街焕发新生,成为年轻人“打卡”地,实现月均人流量超50万人次。
为打造消费新场景,重庆对城市特色资源进行地毯式挖掘,利用“8D魔幻城市”的独特地域特色,打造出“江崖街洞天”(江岸、步道、后街、洞穴、天台)的多样态消费空间体系,向天空要空间、向江岸要价值,让新场景带动消费突围,重绘城市商业地图。
比如,龙门浩老街依托长江滨江岸线,打造“青砖黛瓦+现代商业”的融合场景,老街内既有历史文物建筑,也有时尚咖啡馆、艺术画廊和精品民宿。2024年,老街举办“长江文化艺术周”,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10亿元。
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打造“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消费场景286处,带动沿线商铺租金增长15%—20%。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
近三年来集聚落地品牌首店892个
大力发展首店经济是重庆消费增长的另一主因。首店经济是城市商业蓬勃发展的风向标,是最能彰显城市消费国际范的重要指标,也是带动消费的强大动力。正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庆,不会错过此等良机。
去年初,重庆印发《支持首店经济发展若干措施》,10个部门联合发力,15条政策举措真金白银扶持助力首店经济发展。
不久前,市商务委又发布《2025年首店首发经济支持政策申报指南》,对符合条件的商业管理运营商、第三方机构及首发首秀主办方等,依标准评审后给予最高200万元资金奖励。
一揽子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众多品牌首店落户重庆。如法国品牌Maison Margiela、知名生活方式品牌三丽鸥、甜品品牌九十枼抹茶、达美乐披萨等。市商务委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重庆累计举办各类首发首秀活动120余场,集聚落地品牌首店892个。
今年,在我市拟开业的商业项目中,重庆光环花园城将引入沉浸式生态场景与区域首进品牌;龙湖龙兴天街计划引入超100家区域首店;悦来汇定位艺术生态商业公园将打造保税艺术品交易等创新模式……
纷至沓来的首店,带来的不仅是流量,也是红利,随着更多首发首店项目落地和政策深化,重庆将进一步巩固在全国消费版图中的竞争力。
推动县域商业崛起
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让消费“下沉”
今年1—2月,我市乡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2%,增速超过了城镇消费市场。
消费“下沉”县域,是拉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激活农村消费“蓄水池”。
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县域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在中心城区消费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重庆的县域商业也在加速崛起。
以奉节县为例,该县通过“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将脐橙、腊肉等农产品直供城市餐桌。奉节脐橙通过电商平台单日销量突破10万单,带动农民增收超2亿元。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供应链,更通过消费升级反哺农业生产。
再如,垫江县小山村通过搭建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创建村集体经济品牌“甜土渝礼”,将柑橘、土鸡、干辣椒等农特产品推向全国。2024年,小山村农副产品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类似案例在各区县屡见不鲜:綦江区东溪镇通过改造古镇商业街区,打造集“休闲、旅游、购物、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商贸中心;武隆区通过《印象武隆》演出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2024年演出观演游客增长103.5%,带动消费增长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