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社区开展“黄葛树之声”理论微宣讲。
进入万州区五桥街道宁静古朴的香炉山社区,俨然步入慢时光的长廊。近年来,通过实施老街改造项目,社区建起了保留老街风情风韵的幸福小院,还建设了供老街居民们休闲健身的临河小广场、楼栋小广场,居民们处处感受着老街的宜居之美。
在此基础上,香炉山社区一班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的鲜活广阔路径,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社区工作实际,把一个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口居住特别复杂、遗留问题十分繁重的城市老旧社区建设得井井有条,呈现出一个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楼栋和顺、小区和畅的特色社区。
居住在香炉街的居民王开成,今年90岁了,他和妻子相守着老街的老房子已快50年。王开成的儿子在新城有房,儿子多次请求父母搬到新城居住,但王开成就是不愿意,老街老巷在王开成心里长满了根须,更让王开成夫妇心里亮堂的是,社区的大事、小事都在他心里装着。
社区要建一个小广场,社区干部们端着小板凳坐在他家门口跟他一起商量,听取他的建议与意见;社区在老巷子里建一个法治文化长廊,又来到他门口,征询他在哪个位置建最合适;社区一年来的开支账,像王开成这样的老人们行动不便,没能去社区公布财务的“明白墙”前看一看,社区专干就拿着账本来跟老人们汇报,把社区建设的每一分钱都用得清清楚明明白白;社区居民们团年时巷子里搞喜庆的坝坝宴,社区干部与楼栋长又来到他家门口,问起他们老两口喜欢吃的饭菜,团年饭得照顾到他们这些牙齿不太好的老人,还有高血压、高血糖的居民都要一一照顾到,一桌饭菜要做到调理好“众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社区干部们就不嫌麻烦,这些事无巨细的社区事都要办好,办得让居民们心里敞亮,心里高兴。
在社区书记傅山祥办公室的案头,已堆满了大大小小20多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居民们反映的各种鸡毛蒜皮、油盐酱醋的事儿。他常说,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却是群众眼里的“大事”,也是社区干部们应该时时放在心里的“明白账”,处理好了,群众心里自然有本“明白账”,只有将自己怀揣着的“明白账”与群众心目中的“明白账”记得清清楚楚,做得扎扎实实,群众才会围着干部转。
这两年,社区筹集资金对社区院落进行改造,建起了古韵悠悠的“幸福小院”,社区在这里开展“幸福小院传党音 书记讲来大家听”等活动,丰富“幸福党建”工作载体,同时在这里举办居民议事会、宣讲会,它成了居民们的温暖家园。在社区开展的“黄葛树之声”宣讲,社区独具特色,比如如何把全国两会等会议精神、政策大餐烹制成居民们喜闻乐见的“食粮”,傅山祥和社区干部们用小火慢熬成“炖汤式”的宣讲浇灌到群众心坎儿里,灵活地接通了“天线”和“地线”。
令香炉山社区群众大为感叹的还有一件事,这些年来,社区干部家中的“红白事”,从来没有请过居民参加。相反,居民们家中办理“红白事”,社区干部们都要悄悄随上一份礼,小巷深深,这份淳厚的礼仪之风也深深凝聚了干群之间的心。对于过去被居民们诟病的“无事酒”,社区在幸福小院的“议事长廊”里一起商商量量制定的居民公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大家和和气气照办就成了习惯。
纯正“社风”的广为弘扬,也有家风的深植浸润。香炉山社区居民冯地俊,祖孙三代16口人一起和和睦睦居住多年,成为社区幸福之家建设的典范。冯地俊这样解释他一家和谐相处的秘诀,他说受到老街这个“亲亲香炉一家人”的氛围感染,香炉山社区这种清廉敞亮、一家有事邻里齐动员的社区风气是激励他把小家庭经营好的动力。
香炉山社区而今每年都要举行居民好家风的评选活动。好家风,其核心要素在于相互理解、包容、支持。好的家风牵手好的“社风”,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