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常常毫无缘由地感到心慌、胸闷,仿佛心脏突然加快了跳动节奏,胸口还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若这些症状频繁出现,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这很有可能是焦虑性心悸在作祟。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表示,焦虑性心悸,简单来说,就是由焦虑情绪引发的心脏异常跳动和不适感觉。很多人可能觉得焦虑不过是一种心理状态,怎么会影响到身体,导致如此明显的生理反应呢?实际上,人体的心理和生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当我们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被激活,它作为大脑情绪调节的“指挥官”,会向身体发出一系列信号,促使身体进入“应激模式”。此时,身体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一旦释放到血液中,就如同给心脏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得心跳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进而引发心悸症状。
焦虑性心悸的症状表现多样,除了常见的心慌、胸闷外,还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头晕、出汗、手脚颤抖等症状。有些患者描述,心悸发作时,心脏跳动得好像要“蹦出嗓子眼”,或者感觉心脏像在胸腔里“翻江倒海”,十分难受。而且,这种心悸往往在情绪紧张、压力大的时候发作得更为频繁,持续时间也长短不一,短则几分钟,长则可能持续数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性心悸很容易与其他心脏疾病混淆。比如冠心病引发的心悸,通常与运动、劳累等因素相关,休息后可能会有所缓解;而焦虑性心悸更多地与情绪波动有关,即便在安静休息时也可能突然发作。所以,当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时,切不可自行盲目判断,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医生一般会先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手段,排除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可能。若各项心脏检查结果均正常,但患者仍频繁出现心悸症状,且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如过度担忧、紧张不安、睡眠障碍等,那么就需要考虑焦虑性心悸的诊断了。
一旦确诊为焦虑性心悸,也不必过于恐慌。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有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缓解焦虑情绪。它能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从根源上减轻焦虑。例如,通过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对某些事情过度担忧的不合理性,逐步调整心态,从而减少焦虑情绪的产生。同时,适当的运动也不可或缺。像慢跑、瑜伽、游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快乐激素”能有效改善情绪,缓解焦虑,进而减轻心悸症状。此外,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它能帮助患者快速控制焦虑情绪,稳定身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