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4月4日电(王彩玲)“传承创新发展”是中医药产业的关键词,近几年,国家层面和多个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不难发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那么,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如何破解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领域权威专家陈新滋,中国工程院院士、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开拓者陈士林,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郑川,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晓东,国药太极党委书记、董事长俞敏接受新华网采访,共同探讨在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重庆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
守正创新 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的现代化绝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其内在生命力的延续。两千年来,中医药始终遵循“守正创新”的演进规律。
“中医药的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守正创新’与‘智创共赢’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领域权威专家陈新滋表示,中医药的现代化绝非抛弃传统,而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石。
“创新”,则是用现代科技解析传统智慧,是打破“玄学化”质疑的关键。目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为中医药研究打开了全新的视角,智能化将彻底改变中医药产业形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本草基因组学研究开拓者陈士林指出,中医药的现代化不是抛弃传统,守正要立足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理论,创新需融合现代技术重释中医药理论内核,用科技诠释“一草一木皆有理”。
据介绍,陈士林团队通过比对10万余份药用植物样本,建立全球最大的中草药DNA条形码数据库,使鉴定准确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同时将DNA条形码数据库与区块链、物联网融合,做到在药材产区,每批药材的基因指纹、土壤墒情、加工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从田间到药房”的全流程,完成从种质到成品全流程护航质量安全。
陈士林认为,中药现代化必须突破学科与产业的壁垒,由企业、科研机构、医院组成的这种“需求导向、链条贯通”的模式,让科研更贴近产业痛点,也让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
“中医药创新需构建基于现代科技的中医药解析体系,运用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阐释其作用机制,形成可被国际医学界理解的科学化表达范式。”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晓东介绍称,同时,通过跨学科协作及全球资源整合,推动中药质量控制、药理研究及临床转化的标准化进程,最终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数字化赋能 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全产业链发展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自强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郑川认为,中医药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资源端到消费端的每个环节协同发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中医药资源重镇,要通过夯实基础、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陈新滋也指出,补链的关键在于建立“从种子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
陈新滋建议,在渝东北、渝东南等道地药材产区,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并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土壤、气候、采收等环节进行数字化监控。同时,配套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解决药材预处理环节的标准化缺失问题,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强链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韧性。重庆可依托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创新平台,重点攻关物质基础研究、智能制造升级、循证医学验证三个领域。
延链需跳出传统中药范畴,向大健康产业纵深拓展。重庆若能以“补链”筑牢根基,以“强链”锻造核心竞争力,以“延链”开辟新增长极。
国药太极党委书记、董事长俞敏也指出,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需要三链融合突破壁垒。
一是产业链贯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通“种植-研发-生产-临床”环节,破解“小散乱差”困局;二是价值链升级,在关键节点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各环节附加值;三是生态链共创,联动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构建横向协作网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