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会暨“思政+美育”教师教研会举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03 10:58:18
来源:綦江区通惠小学

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会暨“思政+美育”教师教研会举行

字体:

  当红色基因“遇见”艺术之美,将会激发出怎样的育人新动能?一堂高质量的“思政+美育”课堂如何创新性打造?4月1日,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会暨“思政+美育”教师教研会在綦江区通惠小学举行。綦江中学、綦江古南中学、綦江区通惠中学、綦江区营盘山小学、綦江区通惠小学等共同体工作站的相关负责人及思政课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当天上午举行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建设工作站授牌仪式与“思政+艺术”主题研讨,下午举行“思政+美育”融合教研会议。

  重庆市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会暨“思政+美育”教师教研会在綦江区通惠小学举行。

  本次会议以“红色铸魂 美育润心——构建新时代‘思政+美育’融合创新范式”为主题。开幕式上,綦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长科、重庆市教委宣教处处长李林齐、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分别从不同维度就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和“思政+美育”融合特色建设作了主旨讲话。他们表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綦江区教科所、綦江中学、通惠中学、古南中学、通惠小学、营盘山小学等六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站授牌。

  作为綦江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工作站之一,綦江区通惠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德锐介绍,通惠小学以“育秀外慧中、志达天下的睿智少年”为培养目标,积极实践“小脚丫”课程观,提出修人文之雅、启思维之活、享健康之乐、品艺术之美、探劳动之趣的课程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品艺术之美”板块,要求培养学生品味艺术、热爱生活、审美创造,让学生懂得“美就在身边,美就在手上,美就在生活中。”

  主旨报告环节,专家进行主题分享。

  在具体实践中,怎样创新开设更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特色思政美育课程,让思政课“活”起来、“美”起来、“动”起来。主旨报告环节,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杨昌义、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教授解丹、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姜土生、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凤英分别以《提升思政引领力 基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五重课堂教学逻辑》《刀木铸魂——主题性版画在课程建设中的美育价值》《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艺理融合 形神兼备——主题展览之课程建设的“川美实践”》为题展开分享,为綦江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参考。

  课堂展示。

  在下午举行的“思政+美育”融合教研会议中,綦江区古南中学教师万彩琴执教《红味綦江 美育食光——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精品课,充分展示了美食中所蕴涵的育人元素;綦江区营盘山小学教师罗婷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思政+美育”课堂,让学生了解了铜梁龙舞、綦江农民版画等多种民间艺术。

  专家点评。

  专家点评环节,课堂内外智慧美育研究院院长唐小慧、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斌、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王凤英、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益从课堂组织形式、教学主题选择、师生互动效果、思政元素挖掘、育人价值体现等角度详细点评。他们共同表示,这样的课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广度、有高度,真正将“思政+美育”充分融合,让学生真正有参与、有感动、有收获。

  参会教师参观校园展览。

  当红色基因遇见艺术之美,当思想引领碰撞审美创造,必将激发出“1+1>2”的育人新动能。綦江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蒲德莉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抓好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各学段、各学科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此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深化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小学“思政+美育”课程建设的理解,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着力培育具有綦江辨识度的思政美育品牌。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