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一推开,诗从天上来。”
在长江三峡的臂弯里,藏着一座被时光与诗行浸透的城市
奉节
古称夔州的奉节,是长江别在襟前的一枚青铜扣。大开大合的山水在这里聚合成关塞极天、高江急峡。
“天下诗人皆入蜀,行到三峡必有诗”。
今天的你,站在这里,又会脱口而出哪一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叶轻舟,载着李白绝境逢生的狂喜,穿越千年的光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与江水,带着杜甫“百年多病”的叹息,成为时代的注脚。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曲调,唱着刘禹锡的巧思与才情,留在奉节的山水里。

千百年以来,陈子昂、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登临感怀,吟咏长啸,诗情雅兴喷薄而出,留下万余诗篇,赋予了这个峡江小城“诗城”的盛名。
诗的韵脚,在夔门的石壁上回响。生活的呐喊,在夔门的江风里浮沉。
回荡千年的号子,与不朽的诗篇,互相唱和,共同铸造了奉节的灵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表示,川江号子是重庆最具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当年川江船工为统一劳动节奏、提振劳动士气、缓解劳动疲乏而兴起的一领众和的民间歌唱形式,也是当年川江船工与江水搏击与命运抗争、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的真实写照。它更是一首用汗水和鲜血铸就的生命之歌。
今天,游轮拉响汽笛,早把往昔的艰辛,化成悠长的咏叹调。新城的灯火,正用新的韵脚,把古老的夔门轻轻吟诵。这里的一砖一瓦皆可入诗,一江一峰俱成绝唱。
山河不朽,诗意永驻。
统筹:吴炜玲
编导:胡函博
作者:李爱斌、沙青、赵小帅、雷腾
视觉设计: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