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庆理工大学获批成为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构建了多个专业学院支撑的MBA教育中心。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顺利通过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教学合格评估。2024年,MBA项目办学15年之际,重庆理工大学将MBA教育中心正式更名为MBA学院,明确“进一步探索构建特色更鲜明的重理工MBA教育模式,形成MBA+商学教育新生态”的办学定位及期望。
十余年来,MBA教育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商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校深厚的学科底蕴和强大的产业资源,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兼具全球理论视野与本土实践能力的商业领袖,持续探索“MBA+”商学教育新路径。
学校党委书记康骞在为MBA学院揭牌时讲道,“希望学院紧密围绕‘MBA+’推动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成为学校商科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创新的桥头堡和发展的助推器”。
当下,重庆理工大学MBA学院聚焦数智时代MBA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MBA学生体验式、互动式学习的新需求,以“学科融通、产教融合、知行融升”的“三融”MBA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拓宽“MBA+”商学教育的生态边界,为培养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和支撑学校多学科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集聚特色育人资源
学科融通打造全要素教育矩阵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更迭中,MBA教育也需要面向时代做出改革创新。
“当前,MBA教育面临着‘多重转向’的趋势与挑战。”重庆理工大学MBA学院副院长李巍表示,如何着力解决MBA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MBA培养过程不精细,培养院校MBA项目缺乏差异等问题,是横在学校MBA教育以及商科教育未来发展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为了答好这道题,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MBA学院基于重理工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以“学科融通”为理念指引,在师资整合、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全面依托学校工商管理“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四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六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以及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群开展MBA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在李巍看来,对于人才培养,跨边界是必要的。包括跨越知识的边界、职能的边界和行业的边界。“就像如今的汽车行业已经融入了电子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元素,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因此对未来管理人才的培养,更要跨越这些边界壁垒,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重庆理工大学MBA学院揭牌。
据介绍,从MBA教育中心到MBA学院,学院充分利用作为学校二级教学单位独立办学的制度优势,积极联合其他二级学院,整合汇聚了工商管理学、会计、金融学、应用经济学、知识产权、计算机科学技术、人工智能、药学等学科专业师资。“学院的一百多名导师来自于全校的各个学院,他们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帮助MBA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成长。”李巍说。
目前,MBA学院建立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MBA项目体系,形成了具有理工类高校特色的项目架构和特色方向。学院开办了基于“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的数智管理全日制MBA项目,曾获“2023年度中国商学院特色项目奖”。非全日制MBA项目除了组织管理与创新、会计与财务管理、智能金融与投融资管理等经管类传统培养方向外,增设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管理、大健康管理、智能制造与运营管理等交叉学科培养方向。
同时,针对数智管理全日制MBA项目,建设“三人导师组”制度,包括学术导师、技术导师和行业导师。开设跨学科课程《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实践》《国际医药医疗市场开发管理》《健康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制造》等,培养数智时代的前沿管理人才。
办在行业里、植根企业中
产教融合构建全流程人才培养链路
MBA学院为重庆理工大学各学科专业的相互链接和交叉融合提供了新平台,也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打开了新通道。
在清研理工(科学城)创新中心,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冬阳教授与风投专家韩啸带领MBA同学进行了一场特别的《风险投资理论实务与案例》教学活动,将风险投资理论知识、企业管理实践与同学们的行业经验紧密结合。
这是MBA学院的实境课堂。通过理论剖析与实践深耕有机融合,以“理论联系实际”拓展MBA学生的视野,以“实践反推真知”打破MBA学生的认知局限,强化培养他们的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MBA学院围绕“新生教育-课堂教学-实践实训-专业竞赛-毕业设计”五大MBA人才培养核心环节,建立了校企广泛参与、具备培养环节强链接与培养效果可检测特征的产教融合全流程MBA人才培养链路:例如新生教育活动走入社会、走进企业;理论教学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开展专题沙龙、实境课堂则走入企业工厂;实践实训面向行业和企业开展商业诊断实践和主题案例分析;案例竞赛使用师生共创开发的案例;毕业设计强调解决企业的“真问题”等等。
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开展产教融合主题沙龙。
强化MBA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将MBA项目办在行业里、植根企业中。长期以来,MBA学院通过“商业诊断实践”“制造企业案例行”等实践实训培养环节,组织师生团队走进赛力斯、金夫人、谭木匠、猪八戒网等企业,或与长安汽车、登康口腔等企业建立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塑造数智时代务实管理人才。
2024年12月,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和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重庆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面向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重庆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将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打造集政策阐释、咨政建议、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五位一体”的高端科技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
其中,MBA学院作为研究院成员单位,在研究院成立后,依托该平台,组织学校MBA师生开展了“重庆制造企业案例行”活动,先后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走进秦安股份、登康口腔、施密特电梯、诗仙太白等50家重庆制造企业,系统调研、梳理和呈现重庆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绿色低碳、品牌强国等领域的典型做法和优秀实践,公开出版《重庆制造企业案例蓝皮书(2025)》,多维度、多层面、多领域呈现重庆制造企业的发展成绩、实践特色与行业面貌。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开展“重庆制造企业案例行”活动,重庆理工大学MBA师生走进50家重庆制造企业调研学习。
“‘重庆制造企业案例行’活动是MBA学院彰显学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学特色,对接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举措。”李巍希望能够将其打造为提升MBA人才培养质量、传播MBA品牌的平台与窗口。
“为进一步增强MBA同学对重庆支柱产业发展的认知与理解,提升MBA教育服务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和水平,今年我们和研究院及其他单位共同发起了‘重庆先进制造行业洞察’研学活动,组织MBA师生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行业领域展开深入调研,通过指数报告、资政建议等方式为助推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贡献更多‘重理工’力量。”李巍说。
以赛促学、以行检学
知行融升全方位检验育人成效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产教融合过程中,MBA学院认为,“知”和“行”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学院还注重两者的融合和提升。在学科融通、产教融合之外,提出了“知行融升”的MBA人才培养理念。
在以案例化、项目化、竞赛化创新MBA人才培养路径的背景下,学院组建跨学科、产教融合指导团队,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与实训项目;参与并完成商业诊断和管理案例开发,由师生共创形成咨询报告及案例成果;同时将实训课程与相关赛事衔接,并把全国性竞赛纳入MBA人才培养方案中。
聚焦MBA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学院强调“课程学习有心得、企业调研有新知、案例分析有报告、专业竞赛有奖项、毕业晋升有通路、用人单位有反馈”,对MBA人才培养链路各环节达成情况进行全面方位评价。
截至目前,基于师生共创的企业案例成果,重庆理工大学MBA“三融”案例精选丛书第1辑《企业社会责任:商业与社会的价值融通》和第2辑《数智创新:技术赋能价值创造》已先后出版。既有从管理实践视角呈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也有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转型实践的共性规律与管理启示。后续还将围绕“智慧营销”“公司创业”“老字号”“智能制造”等主题出版案例集。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检学。连续十一年举办管理案例精英赛,使MBA学生在竞赛中深化对管理智慧的洞察;与企业紧密合作,创新竞赛范式,创办“企业出题、学生答卷”的MBA创业大赛;以课赛一体化的创新形式,举办MBA企业管理创新大赛,衔接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目前,在该项赛事的前两届比赛中已连续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累计获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
重庆理工大学MBA学生在首届中国研究生企业管理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而从MBA学院走出去的一个个校友,在知与行的融合提升中,也在不停奋进着。
“重庆理工大学MBA践行‘学科融通、产教融合、知行融升’办学理念,让我带着工作中的管理问题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达到了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效果。”重庆理工大学2022届MBA校友,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周鹏,在用新技术手段赋能管理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比如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子公司人力资源采取目视化管理,实时更新数据,方便公司决策层适时掌握情况,高效决策;牵头对外来公文传阅签批模式进行了大改革,基于内网办公平台(OA)新设计并上线了电子公文传阅模块,淘汰了原有纸质文档签批传阅的传统工作方式,大大提升了办文效率和办文质量。
重庆理工大学2016级MBA校友,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商学院教师、副教授梁微,如今完成了从硕士到博士的学术进阶,实现了从财务专业人士到大学教授的身份转变;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她从一名新手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主持并参与了10余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并出版了2部专著及2部专业教材。她说:“MBA教育赋予了她对新事物的敏锐洞察力、深度思考能力和宽广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她在观察、分析、思考和决策方面的思维边界。”
从MBA教育中心到MBA学院,重庆理工大学MBA教育历经15年求索创新。以“三融”理念为引领,学院还将呈现出怎样的“MBA+”商学教育生态,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商业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