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往下、盯准芽头、精准施力,一颗翠绿的茶叶嫩芽2秒即被“拿捏”割采入篮……3月31日,重庆邮电大学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研发的首款山地采茶机器人在重庆市永川区茶叶研究基地的智慧茶园迎来了它的采茶“首秀”。现场,这位特殊采茶工“2秒速采”的成绩,交出了它乡土实践,赋能茶产业的亮眼答卷。
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朱浩给大家介绍“山地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
“此款机器人名为‘山地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朱浩开门见山科普起了机器人的“诞生记”,表明目前农业装备水平与全程机械化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茶叶的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适配农机装备少,自动化、智能化机具设备短缺。研发采茶机器人也是主要解决现有采茶工短缺的行业痛点问题。
重庆邮电大学的两位同学正在操作电脑指令程序让采茶机器人工作。
“茶叶叶片小且娇嫩,又有树叶遮挡,实现精准定位和采摘非常困难,而且采取‘名优茶’更具有采茶期短、采摘要求高的特点。”朱浩介绍,为攻克以上难题,他们团队十余人花费两年时间,在人工智能训练、采茶部件材质选择等方面进行反复尝试,利用两个关键采茶季,最终成功研制出了这款“山地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
采茶机器人正精准定位到一颗嫩芽,准备采摘。
“‘山地名优茶智能采摘机器人’解决了‘看得清、定得准、采得好、能回收’4个关键难点。”朱浩指出,这款机器人是通过人工智能训练,让其精准检测识别符合采摘标准的茶叶,精准给出采摘的三维坐标,指挥机械臂进行无损采摘,并同步利用风力吸取,自动回收茶叶,从而实现采茶的检测、识别、定位、采摘、回收一体化。他表明,与人工相比,采茶机器人除了工作效率、工作时长外,更能保证采摘的标准一致性,从而赋能茶产业更好发展。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徐泽手持茶叶给大家进行展示讲解。
对于此次采茶机人的“首秀”成绩,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徐泽表示,从采摘的茶叶鲜叶来看,它基本做到了对‘名优茶’的精准识别,达到了采摘的质量标准,而且其2秒的采摘速度,也完全达到人工采摘水平,可以说实现了智能化与茶叶采摘技术的融合。
未来,他们希望重庆邮电大学能和茶叶研究所一起继续攻坚克难,不断优化采茶机器人的工作效率、采摘工艺,成产成本,更对其在山地环境中的行走稳定性、对不同地形和茶树分布的适应能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等进行研究突破,从而更好为重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支撑,为中国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