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3月29日电(记者吴梦桐、杨仕彦)“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3月28日上午,重庆市2025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前举行。伴随着悠扬的大提琴低吟,捐献者家属、受捐者、志愿者代表等手捧菊花肃然站立,共同缅怀逝者,表达思念与敬意。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红十字会、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纪念园内,鲜花簇拥,哀思如潮。有人怀抱旧物追思故人,有人轻抚纪念碑上的姓名落泪,有人带着重获新生的故事前来致谢。
“2024年12月31日,我在重庆市万州区协调见证了一例器官捐献案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在缅怀纪念活动现场,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桂家帅说。
随着他的讲述,沙粒在沙画师手中幻化成一幕幕感人场景:2024年底,一位将聋哑儿女抚养成人的单亲母亲意外离世;她的儿女强忍悲痛,签下了器官捐献申请同意书;手术室中,协调员和所有医护人员整齐列队,深深鞠躬,用庄严的默哀仪式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
“在这位捐献者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璀璨的光芒。”桂家帅动情地说,这位母亲成功捐献出一枚肝脏、两枚肾脏和两枚眼角膜,让三位器官衰竭患者重获新生,让两位在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见光明。
器官捐献,就是在生死之间架起一座生命之桥,桥的这头是永别的泪水,桥的那头是无数个家庭重获幸福与光明的欢笑。沙画落幕时,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走上舞台,他就是一名接受了眼角膜移植的受益者,如今已经重获光明。
“我用这双眼睛,看见了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看见了春天的第一朵花开,看见了人间最美好的风景。”他向捐献者表达了真切的感激,“我会用他(她)给予的这双眼睛,继续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传递这份温暖,让他(她)的生命在我的眼中延续。”
为了让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大爱不被时光冲淡,重庆红十字会此次还特别开放了时光印记展览馆。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未完结的人生。”捐献者家属陈小勇指着展柜中的一份硕士录取通知书哽咽道。这份通知书的主人是他的女儿陈俊丽,她的器官成功挽救了四个人的生命。“人死不能复生,能够在生命的最后帮助到其他人,她也没有白来世间一趟,我觉得很有意义。”陈小勇说。
“我们收集了数位捐献者的遗物,并仔细整理、登记,放置于玻璃陈列柜当中。”重庆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张鑫琳表示,捐献者家属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在这座用大爱铸就的时空驿站里,他们亲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讲好捐献者的故事,同时也能向公众普及遗体器官捐献的重要意义,传递生命的温暖与希望。”张鑫琳说。
如今,纪念园内的纪念碑上已镌刻8000余名捐献者的名字,他们的名字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但他们的善举将永远被传颂。据统计,截至目前,重庆市登记遗体(角膜)器官捐献志愿者近30万人,实施器官捐献1300余例,完成遗体捐献6000余例,捐献角膜7000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