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最大粮油码头开港 年吞吐能力360万吨-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3/30 08:57:41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最大粮油码头开港 年吞吐能力360万吨

字体:

码头起重机正在吊装大豆。(重庆江津港务有限公司供图)

  “开港!”3月28日上午10点58分,伴随着嘹亮的鸣笛声,全市最大的粮油专业化装卸码头——重庆港江津港区粮油码头正式开港,年吞吐能力为360万吨。

  该粮油码头位于长江北岸江津德感工业园区内,毗邻九龙工业园区和西彭工业园区,坐拥265米黄金岸线,由重庆物流集团旗下的重庆港与益海嘉里金龙鱼食品集团(以下简称益海嘉里)共同投资,总金额约2.2亿元。双方共同组建了重庆江津港务有限公司,负责码头运营。码头由两个5000吨级泊位组成,分别配套建设了长约1公里的气垫式皮带机专用通道和粮油管道——可直接连通到德感工业园区内客户储仓。

  “它的开港,填补了西南地区专业化粮油码头建设的空白,对推动我市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提速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重庆物流集团相关人士表示。

  从码头到加工厂只需8分钟

  货物转运实现无缝连接

  当天,一艘装载大豆的货轮正停靠在岸边。岸上,两台橘色“巨无霸”门座式起重机从船舱内将大豆装进皮带机漏斗中。这些货物经过皮带机专用通道,源源不断运往园区客户储仓内。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抓取19立方米大豆,大豆从码头运到厂区只需8分钟,卸船效率提升约50%,实现了货物从码头到厂区的无缝运输。”现场,重庆江津港务有限公司董事杨俊说。

  以前,粮食到达码头,卸载后由汽车转运到工厂,时间相对较长、运输成本高。现在通过一条皮带机专用通道和一条粮油管道,将货物无缝衔接运输变为现实,皮带机每小时可输送粮食500吨。卸载粮油时,只需通过专用油泵和输油管道,就可将船舶中粮油输送至客户粮油储存罐区,每小时可输送粮油120—150吨。

  构建“前港后园、港园联动”

  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

  物流通天下,产业链全球。

  随着码头的正式开港,德感工业园区正式构建起“前港后园、港园联动”的产业新格局。

  什么是“前港后园、港园联动”的产业新格局?

  这是一种以港口为核心、园区为支撑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港口与后方产业园区的功能互补及产业链整合,实现物流、产业、城市的一体化融合。

  重庆物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主抓手之一,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提升港口码头、管道管网、枢纽专业服务,推动枢纽功能向产业集聚区、大宗物资主产区延伸。

  众所周知,水路运输模式先天存在“周转环节多、运输效率低”的问题。

  不仅如此,目前重庆多数工业园区货运方式单一,产品主要通过公路运输对外转运,物流运输成本较高。货运方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同时,部分港口存在装卸运输作业效率低、能耗大、岸线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如德感工业园内,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投产250多家,其中粮食、粮油龙头企业,如中粮集团、益海嘉里、山东鲁花等11家规上企业,带动聚集起100余家中小食品企业,每年需要粮食、粮油100多万吨。

  这些粮油企业对原材料进行精加工后,再将成品运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英国等国家。降低周转环节、提高运输效率,无疑是推动园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庆港江津港区粮油码头投运后,德感工业园内一端连接着码头,一端直通企业,这将解决园区产业“最后一公里”水运直达需求,更有利于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聚产业、产业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益海嘉里相关负责人表示,码头开港前,公司粮食运输形式有船运、火车和汽车运输。未来,粮食、粮油等运输将以船运为主、火车和汽车运输为辅,并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最优物流模式,从而更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和损耗。

  “这无疑将为德感工业园区的粮油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提供强劲支撑,进一步强化江津临港经济区产业集聚效应和虹吸效应。”德感工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致力打造西南地区

  “一基地两中心”

  为提速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重庆港江津港区粮油码头将形成“西联渝昆、东接长江、南向出海”的多式联运体系。

  据介绍,重庆港江津港区粮油码头将分期扩建,二期将实施铁路专用线扩建、堆场、仓库及辅助设施建设,三期将实施集装箱、件散货多用途泊位建设,总通过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这将进一步保障和满足川渝等西南地区粮食、粮油市场需求。

  为更好保障西南地区粮食和粮油需求,重庆江津港务有限公司将依托专业化码头设施与西南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将码头打造成“一基地两中心”:即西南地区粮食、粮油仓储贸易物流交易中心,以及西南地区最大粮食、粮油仓储分拨基地,区域多式联运物流中转基地。

  与此同时,公司将积极拓展物流网络,优化供应链管理,并在数字化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物流组织、资源配置、供应链协同、数字化服务、绿色发展等能力,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改变以公路、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模式,助推我市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