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3月29日电(杨义 梁燕)菜花飘香的田野里,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然后按照“指定”的电力通道开始数据采集,一个个实时监测数据不断同步传送到地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后台,自动进行验收分析。
“改造前后的数据情况,在系统里就能完成比对,提升效果一目了然。”近日,在重庆市梁平区四方村1号台区配网改造工程智能化验收现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简称国网重庆经研院)配网工程管理中心专责兰倢看着一组组数据,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重庆是一座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的城市。为了助力农村供电质量提升,近两年来,国网重庆经研院自主开发了配电网电能质量精准治理软件、三维可视化软件及工程无人机智能验收应用平台,通过“三链融合”发展,在多个台区进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我们非常关注电网新技术,听说有这方面的创新项目后,就主动申请了试点。”在验收点,看着整个智能化操作过程,国网重庆万州供电公司梁平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怀密感慨万千,“常规的农村供电质量治理工作开展方式比较单一和原始,主要是现场走访,然后爬坡上坎靠双脚‘丈量’现场,再凭借经验和简单的测量仪确定电杆位置、档距长度等,这种人为经验主义治理,完成一个台区收尾一般要耗时一两天,拿出的设计图纸也没有现在精准。”
“现在用无人机进行测量,不到半天就能轻松搞定。”国网重庆经研院配网工程管理中心专责李音洁说,依托无人机能全面扫描工程现场地形,结合建模软件可以完成项目周边地形地貌、杆塔路径及房屋建筑的三维实景建模,直观地展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降低设计、施工变更的风险,确保项目精准投资。
农村供电质量提升问题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系统性问题,随着空调、取暖等大负荷用电设备的逐渐普及,加之节假日、农业开发等季节性大负荷冲击,存在很大的用电波动性,原本供电半径偏大、线径偏小、变压器容量偏低的农网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这种动态形式下,传统规划设计方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治理就整个片区一起‘手术’的方案存在很大的漏洞。”张怀密解释,现实中,每家每户都会出现不同的用电峰谷,比如一些距离变压器近的住户,因为电压降小,线路其实根本不用改。
针对这种用户差异,国网重庆经研院让大数据“多跑腿”,用系统对片区每家每户的用电峰谷进行模拟,然后再进行精准设计,就像医生给人看病,“对症下药”,根据不同农户的“体质”特征,开出“差异化调理”方案,极大减少前期“诊断”漏洞。

重庆梁平区四方村1号台区配网改造工程智能化验收过程,更是给大家上了一场生动的“验收课”。技术人员依托无人机采集的高清杆基图像,自动形成竣工路径图,完成线路真实档距计算,识别统计物料类型及数量,研判施工质量缺陷,形成“自动识别+人工调整+无人机协助”的快捷验收模式,降低了人工核查强度。
“我们此前的验收,不仅要爬杆,还要挨着数配件,同样的区域,至少需要大半天,没想到现在用无人机验收,2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现场数据收集。”张怀密道,不仅能节省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还能避免肉眼观察带来的可能性偏差。
“创新技术改善了客户满意度,提高了电网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还促进了清洁能源的普及和生态环境保护,可推动电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国网重庆经研院院长项维称,创新永不停步,服务永无止境,院里将进一步加快系统软件模型推广应用,积极助力能源转型,为美好生活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