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3月17日—3月24日,南华中学举行了“数学活动周”系列活动。活动以“智趣共生,数启未来”为主题,涵盖教学展示、学生实践、教研交流等多元板块,师生积极参与,亮点纷呈。
活动期间,校园内还特设数学与生活主题展,展示数学在建筑、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以及学生创意作品展(数学手抄报、趣味数学故事等)。
校园内设置的各种主题展和手抄报展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展出作品。
同学们在教室里观看开幕式。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汪天彬指出,数学是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基石,从《九章算术》到人工智能,数学始终揭示世界本质。本届数学活动周设置三大板块:学科竞赛激发思维潜能,拼图建模将抽象公式转化为生活实践;专家讲座融合数学史、跨学科应用与哲学思考,拓展认知维度;互动体验区通过趣味游戏感知数学魅力。
课堂展示。
活动首日,学校初二年级顾亚静老师带来“5E课堂展示”,以创新教学模式呈现课堂活力;申光娅老师的“5E课堂经验交流”,深度剖析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教师们围绕备考策略、课堂效率提升展开研讨。
3月18日,学校高三年级王兴兵、初三童雯两位教师分别展示高、初三复习课,紧扣考点,注重方法指导。课后“复习应考经验交流及评课”环节,教师们围绕备考策略、课堂效率提升展开研讨,为毕业年级复习备考精准赋能。
同学们在游戏中感受学科魅力。
3月18日、19日下午,数学教师精心策划学生活动。“故事分享”环节,学生以数学史为脉络,讲述数学家的探索故事;“拼图、错题整理、思维导图制作、建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梳理知识体系,培养逻辑思维。数学教师组织的“七禁风暴”“24点数”“平方数接龙”“七巧板”“九宫格游戏”趣味活动现场,学生热情高涨,在游戏中巩固数学知识,感受学科魅力。结合编程、艺术、物理等学科,展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设计不同难度活动,覆盖各年龄段与能力水平,让全员参与。
3月21日,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学生数学竞赛火热开展。竞赛题目兼具基础性与挑战性,学生们全神贯注、沉着应答,以赛促学,充分展现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当日,徐先芬老师主讲“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课例及作业设计的撰写”讲座,指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后服务聚焦“减负增效”,作为课堂补充,以知识深化、思维拓展、兴趣激发为导向。课例设计构建“5E 模型”(诊断热身→靶向突破→总结迁移→思维拓展→当堂检测),通过生活与跨学科场景(如停车位规划、几何建筑美学)破解难点。作业创新融合游戏闯关、项目实践(校园绿化测算)和跨学科任务(数学摄影),辅以“双色批改”“错题复活赛”动态评价。
讲座现场。
活动周期间,还邀请数学教育专家深入学校指导。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数学教研员熊丙章立足核心素养培育,深入解读《指向核心素养的重庆市中小学新卓越课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从目标重构、课堂生态转型等维度阐述区域课改路径,并分享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本土实践案例。渝北区高中数学教研员王克勤老师围绕“中小学数学科普的策略和方法”主题,提出以情境驱动、文化浸润等策略打破数学抽象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两场讲座聚焦 “学科普及”与“课堂改革”双路径,既呈现生活化、项目式的教学创新策略,又揭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设计。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数学活动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让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深化认知,科普实践与新课堂模式协同推进,数学教育将更契合认知规律,助力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锤炼高阶思维,也让学生在趣味实践中感受数学之美、领悟数学之妙,有效促进了学校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后续学科活动开展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