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相知多少】科学认识“隐形肥胖” 避开减重误区-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3/28 13:56:57
来源:重庆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

【健康真相知多少】科学认识“隐形肥胖” 避开减重误区

字体:

  “明明体重在正常范围,体检却查出脂肪肝”“看起来不胖,爬楼梯却气喘吁吁”……近年来,一种名为“隐形肥胖”的健康威胁悄然蔓延。重庆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白秋芳表示:“我国约38%的‘体重正常者’实际存在体脂率超标或内脏脂肪堆积问题,这类人群面临更高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门诊问诊。

  为应对这一健康隐患,重庆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近日开设代谢与减重门诊,通过精准评估和个性化干预,帮助市民破解“减了又胖”的恶性循环。

  “隐形肥胖”为何更危险?

  据了解,隐形肥胖指个体的体重或 BMI(身体质量指数)处于正常范围,但体脂率偏高,尤其是内脏脂肪(围绕在腹腔内器官周围的脂肪)过度堆积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其核心特征是外表看似正常,甚至偏瘦,但体内脂肪分布异常,内脏脂肪超标,导致代谢紊乱风险显著增加。这类人群常因体重 “达标” 而忽视健康隐患,实则可能面临胰岛素抵抗、高血脂、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的威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潜在危害性。

门诊检测。

  白秋芳表示,“隐形肥胖”之所以更危险,主要因其隐藏性和对健康的潜在威胁更隐蔽。其一,内脏脂肪堆积更致命。内脏脂肪会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和激素,干扰代谢,导致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增加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甚至冠心病、中风的风险。

  其二是,外表正常易掩盖健康危机。由于体重或 BMI(身体质量指数)在正常范围内,这类人群往往忽视自身健康问题,缺乏警惕性,直到出现严重症状(如血糖升高、肝功能异常)才被发现。

  另外,代谢紊乱风险更高,脂肪代谢异常易引发高血脂,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同时,传统检测手段易疏漏。隐形肥胖需要通过体脂率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或影像学检查(如 CT、MRI)才能发现,这使得许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

  白秋芳特别提醒,隐形肥胖通常与久坐、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不良习惯相关。三类高危人群需警惕,即办公室白领、产后女性、反复节食者是隐形肥胖“重灾区”。市民需关注自身的体脂率、内脏脂肪含量及代谢指标,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健康状况。

  破除减重迷思:科学认知是关键

  “减重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白秋芳表示,要科学减重,首先要破除认识误区。结合门诊接诊经验,她罗列出三个常见的减重认识误区。

  追求快速减重,依赖极端节食。很多市民认为“饿瘦”是最快的方法,甚至采用极低热量饮食(如每天摄入<1000 大卡),甚至选用一两天不进食这种极端的方法。白秋芳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短期内体重可能快速下降,但会引发营养不良、代谢紊乱、免疫力降低,且恢复饮食后易反弹,形成“节食-暴食-增重”的恶性循环。正确做法是,合理控制热量摄入(建议每日缺口300-500大卡),保证营养均衡,减重速度以每周0.5-1公斤为宜。

  只关注体重数字,忽视体成分。认为体重减轻就等于减脂成功,甚至以体重秤的数字作为唯一标准。事实上,体重下降可能是水分流失、肌肉减少,而非脂肪减少。例如,过度节食会导致肌肉分解,虽然体重降低,但体脂率可能升高,基础代谢率下降,更易反弹。正确做法是,关注体脂率、肌肉量和腰围变化,综合评估减脂效果。

  依赖减肥产品或捷径。迷信减肥药、代餐奶昔、减肥茶等产品,认为可以轻松减重。事实上,这些产品可能通过脱水、抑制食欲或腹泻等方式短期减重,但无法解决根本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问题,且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如营养不良、肝肾功能损伤)。正确做法:通过科学饮食和运动实现可持续减重,避免依赖捷径。

  多学科减重门诊:全流程管理破难题

  为满足市民减重需求,以及结合重点人群如职业人群的多元化需求,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代谢与减重门诊打破单一科室局限,组建了由医院内分泌科牵头,中医理疗、营养科、普外科等多学科减重服务团队,为市民提供中医问诊、心理咨询、营养指导师、运动处方等全流程管理服务。

  “减重门诊不是短期减肥营,我们严格执行减重门诊规范化就诊流程,从综合评估到中医问诊,从体质辨识到内分泌调整,从心理调适到出院管理等,完全遵循‘一人一策’,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白秋芳介绍,门诊建立了多个健康联络群,除了定时发布健康信息,提升健康认识能力与水平,门诊医生也会对患者实行“一对一”服务,对患者减重过程的情况进行全程关注,并给予情感支持,守护患者身心健康。(蒋永劲)

  白秋芳:高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内分泌科主任,擅长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足、内分泌性高血压、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痛风、脂代谢紊乱、肥胖、肾病等)诊治。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