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维山
在当代文学中,纪实报告文学凭借原汁原味的笔触映照社会现实,铭刻时代的风云变幻,呈现个体别具一格的经历与情感,揭示出深邃的时代精神底蕴。
丁友成新近推出的20万字报告文学集《新时代,我们踔厉前行》(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收录了16组普通成渝奋斗者的故事。吴小敏以知识回馈乡土,弥合城乡差距;齐永立用钢轨丈量大地,重塑工匠精神。《倾情“羊肚菌”》和《再次唤醒沉睡的大凉山》两篇文章,记录吴小敏和齐永立等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的不凡贡献,诠释他们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丁友成专注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治理及重点工程建设等重大议题,通过多维视角再现社会变革的壮阔图景。在作品《老爷是少将》和《延安的红色记忆》中,他精心搭建了一座读者与历史对话的桥梁。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反思,他激活了个体与时代之间的深层联系,使得信念、执着和奉献精神在文字中熠熠生辉。在《春到华蓥山》和《新的候鸟》两篇作品中,他通过温暖的情谊,提醒读者在快节奏的奋斗生活中应珍视细腻的生活态度。他说:“自己的幸福,唯有自己心里明白。”
作者在创作中不断突破传统英雄叙事的束缚,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记忆。故事不仅彰显人物的独特之处,也通过“职业坐标”织就社会的横断面,为读者开启观察社会转型期命运轨迹的窗口,深入探寻普通人生命价值这一永恒主题。
作品《春风沐浴的乡村》《徜徉科技城》等,以描绘农村创业者与科研团队的奋斗画卷,形成独特的“奋斗者蒙太奇”美学。这种蜂巢式叙事将国家战略融入日常生活,搭建起个人记忆与公共历史对话的桥梁。
在《神奇的“海扶刀”》《红柠檬红了》等章节中,作者融汇技术创新与生活美学,借助硬科技与软文化的叙事张力,雕琢出奋斗者的生动群像。他提到:“历来成大事者,都要下一番苦功夫”,彰显了追梦者的坚韧品质。
经过几十余年的观察与积累,作者以沉稳和耐心的创作态度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白描手法,将人物命运与时代脉络相融合。他用“文火慢炖”的态度,专注捕捉《见证:医者仁心》《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等平凡却具有“决定性瞬间”的场景,文学性与真实性并重,既反映社会的鲜活面貌,也展现了普通岗位上的非凡光芒。
自诩患有“慢性文学病”的丁友成,在《为初心和使命写作》中,阐述了文学所应承担的责任。他通过“记录”“思考”“启蒙”三维创作结构,将个体叙事提升为时代的备忘录。走进城乡的创作实践,为奋斗者留下珍贵的记忆。正如他所言:“创新之路永无止境,唯有不断探索与创新,才能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系江北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